淋病的出现会引起并发症,殖器淋病还可以引起播散性淋病、淋病性脑膜炎、前列腺炎、直肠炎、盆腔炎、脊髓神经根疾病等一系列并发症。如机体受到创伤、高热、过敏、月经等原因引起感染和复发时,会并发腰髓部神经炎、脊髓炎,出现臀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膀胱麻痹等症。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效治疗淋病的方法有哪些。
一、中医治疗
1.肾阴亏虚
治法:滋阴清热补虚。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尿道口溢脓明显可加清热解毒之公英、地丁等。
2.外感邪毒
治法:清热解毒通淋。
方药:导赤散加减。生地,木通,竹叶,甘草。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尿道口排脓较重加公英、地丁。
3.湿热下注
治法:解毒除湿、通便泌浊。
方药:八正散加减。木通,车前子,bian蓄,瞿麦1,滑石,大黄,桅子,甘草。小便赤热而痛加公英,黄芩,生地;口苦咽干加龙胆草;便秘重用大黄。
二、全身疗法
1.青霉素类:通过破坏菌壁合成而起杀菌作用,此类药物适于治疗非耐青霉素酶的淋球菌(PPNG)引起的淋病,是本病的“标准疗法”,然而,在治疗前不作药敏试验,将其作为常规疗法是不适当的,当PPNG菌株的流行率大于5%时,不应采用青霉素类治疗,而应选用其他制剂,加服丙磺舒的目的是减慢青霉素自肾脏排出,并减少其与血浆蛋白结合,提高血内水平,延长半衰期,以充分发挥其抗菌作用。
2.β-内酰胺酶遏制剂:PPNG菌株对青霉素和一些头孢菌素耐药的原因,主要是产生了β-内酰胺酶所致,棒酸和青霉烷砜是抗菌活性很弱的化合物,与含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联合应用时,通过遏制-内酰胺酶,保护抗生素免受破坏,可遏制PPNG菌株的生长,但对非PPNG菌株则不发挥显著意义的作用。棒酸和青霉烷砜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分别与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和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相似,各适于与后者联合使用。
3.基糖甙类和氨基环状糖醇类:主要作用为遏制菌体蛋白合成,用于治疗对青霉素耐药或过敏的患者,前一类常用者有庆大霉素(gentamycin),卡那霉素(kanamycin),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和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后一类药物主要是大观霉素(淋必治),它对PPNG菌株和非PPNG菌株引起的单纯型淋病的治愈率高达98%以上,对有合并症型淋病也有较佳的疗效;并且,该药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不产生交叉耐药性,使用安全,是治疗淋病的较好药物之一。
来源资料:《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8年 第3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