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肌压痛治疗/预防

时间: 2015-05-29 13:13:40 来源: 求医网

  腓肠肌压痛病症也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不宜长途转送患者而就地治疗。腓肠肌压痛的一般治疗,强调早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保持体液与电解质的平衡,如体温过高,应反复进行物理降温至38℃左右。在患者家中、门诊或入院24h内特别在6~24h内密切观察病情,警惕青霉素治疗后的雅-赫反应与肺弥漫性出血的出现。患者尿应采用石灰、含氯石灰等消毒处理。

  腓肠肌压痛优选青霉素,首剂40万U肌内注射,以后根据病情给药。先兆期患者,40万U/8h,肌内注射;极期(出血期)或垂危期患者首剂后40万U/4h,肌内注射,连续3次,以后每6~8小时40万U,肌内注射。体温正常、病情稳定后酌情减量,直到血痰、?音消失超过7天,虽有低热,仍可停药。对垂危期患者亦可用青霉素首次40万U,静脉缓注,以后24h内每4~6小时1次,肌内注射,待病情好转后,仍改为每6~8小时1次,肌内注射。国外对钩体器官损害期患者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达320万~640万U/d,且未发现雅-赫反应。推测除患者病情可能较轻外,与给药途径为静脉持续滴注,量虽然很大,但单位时间进入体内的并不多。此种给药方式值得在国内试用、观察。

  因时因地制宜开展腓肠肌压痛预防措施,以环境改善与预防注射为主,是控制钩体病暴发流行、减少发病的关键。

  1.消灭和管理传染源

  ①消灭传染源:大搞灭鼠防病、灭鼠保粮群众运动。鼠类是钩体病的主要贮存宿主。有的地区鼠的带菌率高达48.7%,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采取药物、器械、生态(挖洞、灌洞、填洞)等防鼠措施以控制鼠类数量及密度;

  ②管理传染源:结合“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良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开展圈猪积肥,不让畜尿粪直接流入附近的阴沟、池塘、河流、稻田,防止雨水冲刷。不用新鲜猪厩肥,在堆肥发酵后使用。加强猪钩体病的预防治疗和外来猪的检疫工作,有条件地区可用兽用钩体菌苗,于每年4~5月时给猪特别是幼畜作预防注射。

  2.切断传播途径,消除传染因素:荒塘、水洼、山区的烂泥田、冷水田是鼠类经常活动场所,也常是钩体病的主要疫源地,应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上述自然疫源地。

  关于疫水处理问题,有条件的地区,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在收割稻田前1周将田水放干,再开镰收割。结合农时和水质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施放各种化肥、农药。有的地区每季每亩施放石灰氮15kg,施放时间是在每年插秧前7~10天效果较好。近年钩体病流行情况有明显减少趋势,与广泛使用化肥,改变了钩体体外生存的环境条件,可能有一定关系。儿童在本病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不要在池沼、水沟中捕鱼、游泳、嬉戏。在本病流行的矿坑、下水道劳动的工人与养猪场、屠宰场工人,宜穿橡皮靴、戴橡皮手套,以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

来源资料:《国内临床医生》 2003年 第6期


查看更多关于“腓肠肌压痛治疗/预防”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外科
患者部位:
下肢
相关检查:
肌电图、浆细胞、钩端螺旋体乳胶凝集试验、X片检查
常用药品:
羟苯磺酸钙胶囊、地奥司明片、曲克芦丁氯化钠注射液
相关疾病:
钩虫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

腓肠肌压痛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