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症状起因

时间: 2015-05-15 14:15:57 来源: 求医网

  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的病因尚未明确。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1986年曾报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逆转录酶活性增高,提示该病可能为逆转录病毒引起。但多数研究未获得一致性结果。以往也曾提出支原体、立克次体、尘螨为本病病原,亦未得到证实。也有人考虑环境污染或化学物品过敏可能是致病原因。

  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增加,此改变在病变3~5周最明显,至8周恢复正常,CD4/CD8比值增高,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进B细胞多克隆水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导致血清IgM,IgA,IgG,IgE升高,活化T细胞分泌高浓度的白细胞介素(1L-1,4,5,6),r-干扰素(IFN-r),肿瘤坏死因子(TNF),这些淋巴因子,活性介素均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和产生新抗原;另一方面又促进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从而导致内皮细胞溶细胞毒性作用,内皮细胞损伤故发生血管炎,1L-11L-6,TNF增高尚可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反应性蛋白质,如C反应蛋白,αr-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等,引起本病急性发热反应,本病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增高,50~70%病例于病程第1周即可没得,至第3~4周达高峰,CIC在本病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但本病病变部位无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C3不下降反而升高,不符合一般免疫复合物病,上述免疫失调的触发病因不明,现今多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来源资料:《中华儿科杂志》 2002年 第2期


查看更多关于“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症状起因”的相关常识>>

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内科
患者部位:
全身
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钼靶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类风湿因子检查
常用药品:
蛇胆川贝液、异烟肼片、云南白药胶囊、吡嗪酰胺片
相关疾病:
颈淋巴结结核、川崎病、小儿周围淋巴结结核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