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溃疡一般认为是一种过敏反应,也就是在角膜内发生的一种由于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大部分发病年龄在5岁到25岁,女性多于男性,同时并可见其他先天梅毒症状:如凸额、鞍鼻、宽面、耳聋、Hutchinson氏齿,口角皲裂、软腭裂,颈淋巴结肿大及胫骨骨膜炎。此外,根据父母后天梅毒的历史和小产、以及梅毒血清反应阳性也有助于诊断。本病一般为双眼病,有时同时发作,但常是一先一后,而且有时间隔数年,并且易于复发。
角膜溃疡的鉴别诊断如下:
细菌性角膜溃疡
较多见,是严重的化脓性角膜溃疡。常见匐行性角膜溃疡和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前者多伴有前房积脓又称前房积脓性角膜溃疡。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慢性泪囊炎患者。常因角膜外伤后肺炎链球菌﹑莫拉-阿克森费尔德二氏杆菌﹑葡萄球菌感染而致病。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病变开始于角膜中央,有黄白色浸润,很快形成溃疡并向四周和深部进展,常继发虹膜睫状体炎,前房内有纤维素样渗出,并形成前房积脓。在角膜穿孔前积脓是无菌的。最后可形成角膜穿孔。多数病例的穿孔是促成痊愈的因素。但在严重病例,穿孔可导致眼内感染,形成眼内炎或全眼球炎。若有泪囊炎应尽早做摘除手术。局部和全身用磺胺或青﹑链霉素治疗。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为一种剧烈的化脓性角膜炎。在角膜外伤或剔除角膜异物时,绿脓杆菌附着在异物上或污染的眼药水内而感染。随着角膜接触镜的推广,镜片或镜片消毒液被病菌污染而感染者也较多见。其特点为潜伏期短,起病快﹑疼痛剧烈且视力急剧下降,伴有大量黄绿色黏性分泌物。角膜病变为灰黄色浸润,略隆起,其周围水肿,很快形成圆形﹑环形角膜溃疡,伴有前房积脓,2~3天即可扩展至全角膜并穿孔。最后形成眼内炎或角膜葡萄肿(即部分或全角膜膨隆)而致失明。若怀疑本病,应即刻用多黏菌素或庆大霉素,每半小时滴眼并全身用药直至病情稳定。此外羧苄青霉素﹑链霉素也有一定疗效。治疗的同时应做好床旁隔离。
病毒性角膜溃疡
常见者如单纯疱疹感染所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热病史。由于皮质类固醇的广泛应用,病毒感染有上升的趋势。发病初期角膜上皮出现点状小泡,呈线状排列,以后小泡破裂且逐渐连接成树枝状,末端为结节状小泡为树枝状角膜炎。荧光素染色显示中央为绿色树枝状,其旁伴有淡绿色带,病变区角膜感觉减退或消失,经治疗可痊愈,留有云翳,本病易复发或经久不愈而形成地图状溃疡(地图状角膜炎),常合并虹膜睫状体炎,但不伴前房积脓,若出现前房积脓则预示可能有继发感染。溃疡愈合后可遗留伴有新生血管的斑翳或白斑。
真菌性角膜溃疡
系真菌直接侵入角膜所致,多见于农忙高温季节。常见致病菌为镰刀菌﹑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其起病缓慢,自觉症状较临床表现为轻。病变特点为溃疡色灰白,表面显干燥,轻微隆起,其周围可形成伪足或小五星灶,常伴前房积脓。病程缓慢,最后常穿孔。本病确诊需依靠角膜刮片发现真菌菌丝。抗真菌药目前多用金褐霉素或二性霉素。禁用激素或抗生素。
来源资料:《眼科研究》 1995年 第2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