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理

时间: 2014-11-23 16:27:49 来源: 求医网

  慢性肾衰竭(CRF)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进展恶化达终末期的表现,肾功能接近正常人10%左右时,出现一系列综合征。一般有比较长的病程,按其肾功能损害程度分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又称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终末期又称尿毒症期。引起慢性肾衰竭的原因有很多,患者在治疗该症时,需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尽快将其治愈。

  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理:

  1.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当肾小球破坏越来越多残余肾单位因代偿过度滤过,最终导致肾小球相继硬化而失去功能,如85%肾切除的动物,3个月可见残余肾小球肥大,上皮细胞空泡形成,足突融合,6个月可见系膜区增大;肾小球基底膜内皮、上皮细胞脱落,最后导致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脏滤过率进一步减少,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2.矫枉失衡学说:在慢性肾衰竭时,体内有毒物质增加,机体为了清除某些毒物而代偿,结果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如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磷排泄减少,出现高血磷,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分泌增加,作用于肾小管,增加尿磷排泄,使血磷降低,血钙升高,恢复到正常水平。血钙升高沉积在各个系统其中包括肾脏本身,使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慢性肾衰竭时,肾小球滤过率低,排钠减少,此时利钠激素分泌增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钠减少,但利钠激素对Na+-K+-ATP酶有遏制作用,因此使许多组织对钢转运障碍,造成了新的不平衡。

  3.毒素学说:在尿毒症时体内有200多种物质增加,其中有20多种具有毒性物质,分小分子(分子量<500人中分子(分子量500~5000)和大分子物质(分子量>5000)三大类。小分子物质是引起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如尿素、胍类、胺类。中分子物质如多肽类,细胞和细菌的裂解产物。中分子物质可以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尿毒症脑病,红细胞生成素遏制,胰岛素活性遏制,脂蛋白脂酶活性遏制,血小板功能损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性功能障碍和外分泌腺萎缩。慢性肾衰竭时,高血磷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分泌增加,引起组织钙沉积,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脑细胞含钙量增加,同时甲状旁腺是引起肾性贫血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可影响心脏功能和心肌细胞代谢。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慢性肾衰竭


查看更多关于“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理”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内科、外科
患者部位:
腹部
相关检查:
尿液检查、血液检查、肾功能不全检查、肾病检查
常用药品:
骨化二醇胶囊、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β注射液、骨化三醇注射液、复方氨基酸颗粒(9AA)
相关疾病:
肾炎、肾小球炎、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

慢性肾衰竭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