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根据相关症状把贫血分为大致四个类型,分别是气血亏虚型贫血、肝肾阴虚型贫血、脾胃虚弱型贫血、脾肾阳虚型贫血。可依据症状表现对症用药,相关的治疗方法及方药具体如下(以下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内容需要咨询医生,需在医生的叮嘱下用药):
1、气血亏虚型贫血
【主症】症见面色无华或萎黄,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眠差,神疲乏力,手足发麻,女子月经量少或推后,舌淡,脉细弱。多见于久病、失血及妇女产后或月经过多者。
【治疗】益气养血,健脾养肝。
【方药】黄芪、当归、熟地黄、白芍、制首乌、枸杞,川芎、白术、炙甘草。
2、肝肾阴虚型贫血
【主症】症见唇甲色淡,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咽干口燥,胁肋隐痛,五心烦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多见于久病及老年人。
【治疗】滋养肝肾,养血清热。
【方药】熟地、当归、白芍、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山药、枸杞、牡丹皮、茯苓、炙甘草。
3、脾胃虚弱型贫血
【主症】症见体质羸弱,面色萎黄,口唇色淡,爪甲无华,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腻,脉沉细。多见于慢性胃肠病患者及妇女、儿童。
【治疗】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方药】党参、黄芪、茯苓、当归、鸡内金、白术、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后下)、炙甘草。
4、脾肾阳虚型贫血
【主症】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形寒肢冷,唇甲色淡,周身虚浮,腰膝冷痛,便溏或五更泻,小便清长,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多见于久病及老年人。
【治疗】益气健脾,温补肾阳。
【方药】黄芪、茯苓、菟丝子、鹿角胶(烊化)、制附子(先煎)、白术、大腹皮、厚朴、补骨脂、当归、木瓜、肉桂、炙甘草。
来源资料:《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