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血小板减少的因素有哪些

时间: 2014-11-08 16:42:19 来源: 求医网

  血小板减少是出血性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以皮肤的瘀点及瘀斑,粘膜及内脏出血为特征。本病按发病原因明确与否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血小板减少起病可急可缓,常见皮肤紫癜,分布以四肢、臀部和胸部为主,呈针尖样的瘀点,也可以出现瘀斑或血肿。粘膜出血可来自鼻腔、口腔、泌尿生殖道或胃肠道。少数病例可有粘膜下及视网膜出血。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发病原因]

  本病确切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现分述如下:

  1.免疫因素。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血小板破坏增加,即血小板存活时间显着缩短,导致的原因是病人血浆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对同种和自身血小板均有破坏作用。

  2.脾脏因素。经研究发现脾脏可能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重要部位之一。当脾脏产生大量抗血小板抗体时,正常血小板经过脾脏与抗血小板抗体结合而致敏,致敏的血小板极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因此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3. 血管因素。临床上发现,有些病人的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不成比例,这可能是本病的出血与毛细血管功能障碍也有关系。例如脾切除后,虽然部分病例血小 板数并未上升,但出血现象则可改善;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血小板数量不一定增加,但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转为阴性,出血也可减轻。凡此皆足以说明毛细血管 缺陷对本病出血的重妄意义。

  4.遗传因素。据研究表明,患者及其直系健康的家属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学缺陷,提示此病可能与遗传有很大关系。

  参考书籍:《老年百病防治》 > 第五章 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查看更多关于“引发血小板减少的因素有哪些”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内科、五官科、儿科
患者部位:
全身
相关检查:
血常规、血涂片检查、生化检查、血清检查、骨髓检查
常用药品:
转移因子胶囊、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地榆升白片、醋酸泼尼松片
相关疾病:
白血病视网膜病变、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同种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