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治疗/预防

时间: 2015-05-25 16:28:07 来源: 求医网

  治疗梅毒,主要包括青霉素等抗生素,如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盐酸四环素、红霉素、盐酸强力霉素、头孢氨苄(先锋霉素Ⅳ)、头孢拉定(半合成头孢霉素类抗生素)、头孢噻啶(先锋霉素II)等。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杀灭梅毒病原体——梅毒苍白螺旋体而达到治疗目的。

  青霉素对梅毒苍白螺旋体有强大的遏制作用,能彻底杀灭梅毒苍白螺旋体,疗效高,副作用小,至今仍然是治疗梅毒的优选药物。由于青霉素钾(钠)盐水溶液注射后,血药浓度不稳定,维持时间短,疗效也不稳定,故现在治疗梅毒均采用长效的普鲁卡因青霉素和苄星青霉素为优选药物,效果可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四环素或红霉素等其他抗生素类药物进性治疗。

  能杀灭梅毒螺旋体的药物。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病。最早用于治疗梅毒的药物多为胂剂。1907年,P。爱利斯发明了胂凡纳明(也称606)用于治疗梅毒。后改进为新肿凡纳明(也称914),毒性小于前者。1923年,w。F。劳瑞兹用锥虫胂胺治疗神经梅毒。1934年,A。L。泰塔姆等用氧芬胂治疗梅毒,比胂凡纳明效果好。1943年,J。F。马哈尼等发现青霉素对梅毒螺旋体有强大的遏制作用,能彻底杀灭梅毒螺旋体,疗效高,副作用比胂剂小,成为主要的治疗药物,现在仍为治疗梅毒的优选药物。由于治疗过程中发现注射青霉素钾(钠)盐水溶液后,血药浓度不稳定,维持时间短,遏制螺旋体能力不可靠,故现在治疗梅毒均采用长效的普鲁卡因青霉素和苄星青霉素为优选药物,效果可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或红霉素等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

  盐酸强力霉素 又称脱氧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属半合成四环素族抗生素,黄色结晶性粉末,微有乙醇臭,味苦。抗菌谱与四环素基本相同,但抗菌作用强于四环素,对四环素耐药菌有效。口服吸收良好,排泄缓慢,有效血药浓度较四环素持久,作用时间长。制剂为片剂,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各期梅毒的治疗。服用时不良反应与四环素类似,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并忌用于孕妇及8岁以下小儿。

  头孢氨苄 本品为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又称先锋霉素Ⅳ、苯甘孢霉素。白色结晶性粉末,具特异臭。口服在胃肠道几乎完全吸收,空腹给药吸收率可达90%。制剂为胶囊剂或片剂,用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的感染。治疗梅毒的总剂量为30克,有效性与四环素及红霉索相等。总剂量15克无效。对青霉素过敏或过敏体质者忌用,对有肾功能损害者应减低剂量。服药后偶见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

  头孢拉定 本品为第一代半合成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白色结晶性粉末,具特异臭。抗菌作用与头孢氨苄类似。剂型有胶囊剂和注射剂。注射剂分为两种:①注射用头孢拉定,为头孢拉定与碳酸钠的混合物。②注射用头孢拉定A(添加精氨酸)。对青霉素过敏或过敏体质者忌用头孢拉定。

  头孢噻啶 本品为第一代半合成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又称先锋霉素Ⅱ。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微具吡啶臭,味苦。抗菌谱与头孢氨苄相似。制剂为注射剂,用于早期梅素的治疗,对青霉素过敏或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预防梅毒,首先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其次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

  1.追踪病人的性伴,查找病人所有性接触者,进行预防检查,追踪观察并进行必要的治疗,未治愈前禁止性行为。

  2.对可疑病人均应进行预防检查,做梅毒血清试验,以便早期发现病人并及时治疗。

  3.对患梅毒的孕妇,应及时给予有效治疗,以防止将梅毒感染给胎儿。未婚的感染梅毒者建议治愈后再结婚。

  4.如需献血,要去正规采血点,在献血前需做全面的血液检查,预防感染。如需输血,需要输血单位出示所输血液的检查证明,防止不必要的麻烦发生。

  5.梅毒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利康复。

  6.注意生活细节,防止传染他人:早期梅毒患者有较强的传染性,晚期梅毒虽然传染性逐渐减小,但也要小心进行防护。自己的内裤、毛巾及时单独清洗,煮沸消毒,不与他人同盆而浴。发生硬下疳或外阴、肛周扁平湿疣时,可以使用清热解毒、除湿杀虫的中草药煎水熏洗坐浴。

  7.梅毒患者在未治愈前应禁止性行为,如有发生则必须使用安全套。

来源资料:《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年 第2期


查看更多关于“梅毒治疗/预防”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
患者部位:
全身
相关检查:
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沉淀反应检查、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查
常用药品:
罗红霉素分散片、红霉素肠溶胶囊、三味清热止痒洗剂
相关疾病: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肌梗死、主动脉瘤猝死、神经梅毒

梅毒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