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每日服药一剂至三剂,烦热大减,脉已不结,且较前柔和。遂将方中玄参、生地黄皆改用六钱,又加龙眼肉五钱,连服五剂,诸病皆愈。
伤寒烦热。何以明之。烦者热也。与发热若同而异也。发热者。怫怫然发于肌表。有时而已者是也。烦者为烦而热。无时而歇者是也。二者均是表热。而烦热为热所烦。非若发热而时发时止也。故谓之烦热。经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曰。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再与桂枝汤。又曰。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即此观之。
烦热者,不经汗、吐、下则为烦热,与发热有异也。经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如未作膈实,但当和解微热而已。若心下满而烦,则有吐下之殊也。先烦而悸者,为实;先悸而烦者,为虚。虚谓心中欲呕、欲吐之貌。阳明病,心烦喜呕,壮热往来,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汤。发汗后解,半日许脉浮数者,可更发汗,桂枝汤。汗后昼烦夜静,不呕渴,无表证,脉微沉,干姜附子汤。大汗后六七日不大便,烦而不解,腹满痛者,有燥屎也,大承气汤下之。止汗,下后心下痞满,气上冲头,身振摇而烦者,茯苓白术汤为要也。
预防
烦为表热明矣。故又有烦疼。即是热疼。又有烦渴。即是热渴也。以烦为热。又何疑焉。至于胸中烦。心中烦。内虚烦。须皆以烦为热。设伤寒至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与脉和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又皆为欲解。所以言大烦者。以肌表大热。则是邪热欲去。泄达于外也。故为欲解。内经曰。谨熟阴阳。以意调之。
来源资料:《伤寒明理论》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