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周围炎,是一种由淋球菌与沙眼衣原体等性病病原体所引起的肝包膜及包膜下结缔组织炎症。又称为FitZ一Hugh一CurtiS综合征。本病首先由stajan于1920年描述。随后CurtiS报道了肝脏前面与腹膜壁间琴弦样的或栅带状粘连,与同时存在的淋菌性盆腔炎之间有联系。1934年Fit2一Hugh报道3例,并证明肝周围炎为淋球菌感染所致的并发症。后又有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报道。1970年已认为淋球菌和衣原体感染是性病性肝周围炎的主要病因。本病的病原体主要为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多见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15一25岁。20%的急性输卵管炎会并发性病性肝周围炎。男性仅有少数报道。发病主要由腹腔感染扩展至肝脏表面。传播途径主要为腹膜病灶直接播散,经淋巴传播,经血行传播。
黄曲霉病毒:
动物实验证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玉米和花生都能致肝癌,这是由于黄曲霉素的产物黄曲霉毒素B1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粮食受黄曲霉毒素B1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发病率也较高,提示黄曲霉毒素可能是某些地区肝癌高发的原因。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者约50%,病理检查发现,肝癌合并肝硬化多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的大结节性肝硬化。
饮用水污染:
肝癌高发区启东报道,饮沟塘水者肝癌发病率明显高于饮用井水者,调查发现池塘中生长的蓝绿藻是强致癌植物,肝癌发生与此有关。
遗传因素:
在肝癌高发区,有时出现家族聚集现象,尤以共同生活并有血缘关系者的肝癌患病率高,可能与肝炎病毒垂直传播有关。
其他:
微量元素,中华分枝睾血吸虫,酒精等,在肝癌高发区发现水,土壤,粮食,人头发及血液中含铜,锌较高,钼较低,中华分枝睾血吸虫可刺激胆管上皮增生而产生胆管细胞癌。
来源资料:《临床误诊误治》 2008年 第12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