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寒可由痰饮引起,痰饮,中医证名,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有痰饮的患者舌苔多滑腻,脉象多滑、弦或沉迟。
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痰饮为有形之阴邪,故痰饮形成以后,具有湿浊粘黏滞特性,既可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又可表现病证缠绵难愈。
由痰饮引起背部寒的症状检查:
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引致诸多病证的发生,症状表现各不相同。痰阻于肺,肺气宣降不利,则出现胸闷、咳嗽、气喘、痰多。痰阻于心,心血运行不畅,常见胸闷、心悸、背部寒。痰迷心窍,则神昏、痴呆,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痰火扰心,则失眠心烦,躁狂妄动,语言错乱,或打人毁物。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则胃脘痞满,恶心呕吐痰涎。胆郁痰扰,则惊悸不寐,烦躁不宁,口苦呕恶,胸闷胁胀,头晕耳鸣。痰浊上犯于头,干扰清空,则眩晕、昏冒、头重。痰气凝结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称为梅核气。痰在经络筋骨,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
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膈,则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饮在腹中,则腹胀大如鼓,腹壁青筋显露,形体消瘦,尿少。
来源资料:《国内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8年 第3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