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疤痕与疤痕疙瘩临床上这两类病损常常易于混淆,皮肤科和整形科医生在描述一个过度增生性疤痕时,往往经常互换名称。但对皮肤外科医生来讲,这绝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需用不同的方法去治疗。从临床表现上看,在某些情况下(如二度以上烧伤),伤口愈合后会发生增生性疤痕,其特点是高出皮面、红、痒,临床表现与疤痕疙瘩颇为相似。
增生性疤痕的诊断
增生性疤痕局限于较初损伤的界限内,倾向于一定时间后自然消退,整形外科治疗有效,而且在特殊部位,如横跨关节处可能产生疤痕挛缩,影响功能。而疤痕疙瘩生长超越较初损伤的范围,不能自然消退,外科治疗困难,但不会引起挛缩。
Muir等1990年描述了所谓的第三种、中间型疤痕,后者的特性介于上述两种疤痕之间,即生长局限于原有外伤区域,但是行为特性象疤痕疙瘩,不能自然消退,外科切除后复发。此外,Murray指出,增生疤痕通常出现于外伤后4周,而疤痕疙瘩则于外伤后3个月出现,甚至迟至数年。
疤痕疙瘩的诊断
疤痕疙瘩和增生性疤痕组织病理学上的差异大多数作者认为在光镜下两者是不可区分的。疤痕疙瘩和增生性疤痕在微观形态和免疫组化方面的差异。在偏振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疤痕疙瘩含有粗大、厚的胶原纤维束,由大量紧密相互包裹的原纤维组成。
增生性疤痕则呈结节状或旋涡状结构,这种结节呈雪茄样,走向与皮面平行,位于疤痕的中或深部,与疤痕的张力线一致。其中可见成纤维细胞、小血管和胶原纤维,与疤痕疙瘩不同的是,增生性疤痕的胶原纤维比较纤细,而且随机排列。
免疫组化发现,只有增生性疤痕的结节中含有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肌成纤维细胞,疤痕疙瘩中未见有该蛋白的表达,而两者的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中却均可见到该蛋白的表达,提示疤痕疙瘩组织中局部微环境影响了该蛋白的表达。而α-SMA作为微丝的主要成分,是疤痕挛缩的动力来源。这也许可以解释临床上增生性疤痕较疤痕疙瘩更易引起挛缩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