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证是一种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喉间发出哮鸣音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中医学认为,哮证病因分为主因和诱因两种。主因为宿痰内伏于肺。痰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有关。哮证反复发作日久,上病及下,导致肾虚,或阳虚水泛,或阴虚火动,最后心阳受累而发生喘脱。因发作期时邪气实,缓解期时正气虚,故发作期宜治标,以宣肺祛痰降逆为主;缓解期宜治本,以扶正固本、控制发作和力求治疗为主。
发作期
冷哮:症见呼吸困难,喉中哮声阵阵,痰白黏或稀薄多沫,不能躺卧,胸膈窒息,面色青白或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或伴发热畏寒,无汗头痛,咳嗽喉痒,鼻流清涕等。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宜温肺散寒、祛痰平喘,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药用射干12克,麻黄6克,款冬花12克,紫菀12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半夏12克(打碎),大枣4枚,生姜3片。痰多者加白芥子和橘红温肺化痰;痰少、喘甚者加白芥子、莱菔子、苏子降气化痰平喘。
热哮:症见胸闷气促,喉中哮声阵阵,张口抬肩,呼声粗促,不能躺卧,呛咳频频,痰黄黏稠,咳咯不利,烦躁不安,面红耳赤,口渴喜饮,便秘;或伴发热,微恶风,头痛有汗等。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方用定喘汤加减。药用麻黄6克,桑白皮12克,杏仁15克,款冬花12克,白果12克打烂,半夏12克(打碎),瓜蒌 15克,苏子12克,黄芩12克。肺热内盛者加石膏清肺;肺气壅实、痰声噜噜者加地龙、葶苈子祛痰定喘;痰黄且稠者加鱼腥草、海浮石、冬瓜子、竹沥水、芦根等清热化痰。
缓解期
肺虚:症见咳嗽气促,畏风怕冷,自汗频频;每于天气变化感冒时诱发喘脱,喘脱发作前打喷嚏,流清涕或鼻塞。舌淡苔白,脉濡弱。
治宜补肺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加减。药用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白芍12克,桂枝12克,大枣4枚,生姜3片。痰少黏稠、口燥咽干、舌红者加麦冬、沙参、玉竹等益气养阴。
脾虚:症见频咳痰多,痰白清稀,纳呆腹胀,面部虚浮,双脚浮肿,疲倦无力,便溏,喘脱多因饮食不节诱发。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宜健脾祛痰,方用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2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半夏10克(打碎),五味子9克,陈皮6克,甘草6克。食少、腹胀、便溏和形寒肢冷者加干姜、桂枝温脾化饮。
来源资料:《国内中医药报》第3422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