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时间: 2015-01-25 17:59:48 来源: 求医网

  恶性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起的巨细胞贫血。此时胃腺可严重萎缩,壁细胞丧失,不能分泌内因子,而内因子是维生素B12吸收的辅助因子,80%以上的患者胃窦部无变化(A型胃炎)。

  有多种迹象提示本病具有免疫学和遗传基础。在恶性贫血患者,90%患者具有抗壁细胞及其成分的抗体,包括抗内因子和质子泵H+,K+-ATP酶抗体,而在其他类型的萎缩性胃炎中,存在这些抗体的患者少于20%.半数恶性贫血的患者同时有甲状腺抗体,反之壁细胞抗体也可见于30%的甲状腺炎患者。

  在恶性贫血患者的亲属中,10%~20%可出现恶性贫血样胃炎和萎缩,65%有壁细胞抗体,20%有内因子抗体。低球蛋白血症也可能与恶性贫血相关。最近研究发现某些恶性贫血患者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引起。胃切除,长期应用H2拮抗剂或质子泵遏制剂,粘液水肿也可导致相似的内因子分泌缺乏。偶尔恶性贫血为先天性的。

  但恶性贫血患者发生胃腺癌的相对危险度是年龄配对对照组的3倍,虽然通过胃镜监测胃癌的发生尚无定论,在没有获得进一步的资料前,初始内镜检查可能是合理的,若无组织学异常(如发育不良)或症状变化,内镜随访无必要。由于无酸,胃泌素分泌不受遏制,故血清胃泌素升高(常>1000pg/ml)。除胃肠外替代维生素B12外,无需其他治疗。

来源地址:http://www.med66.com/html/2008/11/ya17062445291311800216412.html


查看更多关于“恶性贫血的发病机制”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内科
患者部位:
全身
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体检检查、骨髓检查
常用药品:
血复生胶囊、盐酸羟钴胺注射液、注射用复方三维B、胃蛋白酶
相关疾病:
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低下、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巨幼细胞性贫血

恶性贫血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