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或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涩脉脉诊检查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三五不调,如轻刀刮竹之状。 多由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气滞血瘀所致。可见于贫血、心机能不全等。
涩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艰涩。它出现于医籍中亦 是最早的,并与滑脉同时提出,滑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艰涩(即不流利)及其程度。 基于以上原因自《内经》起就将滑涩两脉并称对举是有道理的。涩脉在临床上虽然不算太少见,但在操作技术上是较为难以掌握体会的脉象。由于涩为亡血失精、气滞血塞,亦多见于重证病人,所以它更易于与细、迟、散、短、不整等脉相兼 而至,但不等于涩脉就定要与这些脉相兼,实践中涩而大,涩而弦长、涩而重数 分明无歇止, 乃至涩而数的脉都可以见到,把易于相兼出现的情况视为绝对是不 合宜的,再将这些定人标准条件中显然就更不合理了,至于浮就更不恰当,可以 说是错误的。 受《脉经》的影响,历代脉书在论述涩脉脉形时很少避免此弊,全部抄录引 用《脉经》者有之,引用一部分者有之,按照这种思路方法增益、改动者有之, 总之都是不当而徒增缴绕的。如《千金方》说:“或如数” 。《千金翼方》加上: “促数轻平乃得,重手不离其处,或多人而少出??”崔氏《脉诀》说:“无 力缓涩。”
古人根据《脉经》解释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此平人血气运行之定数也。医者欲知血气之病与不病,非切脉不足以得之。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脉道阻涩,不能自行,亦见涩状。
来源地址:http://www.chinadmd.com/file/6wttep33c36t3o3ropctvvxe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