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眩是感到自身在旋转、摇晃的一种幻觉,是患者对空间定向或平衡感觉的障碍,为内耳前庭功能障碍的表现。
晕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围绕自己做一定方向的转动,患者有平衡障碍,不能站立,指物偏向倾倒侧,常有眼球震颤,并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脉搏及血压改变等植物神经机能障碍的表现,称为真性晕眩;另一种为无旋转感,只有头昏眼花,头重脚轻,摇晃不稳,甚至跌倒。但指物不偏向一侧,亦无眼球震颤,称为假性晕眩。真性晕眩多为前庭器、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的功能障碍,故又称为前庭系统性晕眩;不属于前庭系统的其他部位病变或因全身性疾病影响到整个脑部功能障碍所引起的晕眩多不具备旋转性,属于假性晕眩,又称非系统性晕眩。
常见病因及诊断要点:
前庭系统性晕眩:前庭系统性晕眩又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
1 前庭周围性晕眩
临床上常见的有美尼尔病、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内耳药物中毒(如链霉素、长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这些疾病除有前庭功能障碍引起的晕眩和眼球震颤外,尚有耳响、耳聋等耳蜗症状。
位置性晕眩和晕动病亦属前庭系统周围性晕眩。位置性晕眩是患者头部处于一定位置时,便出现晕眩和眼球震颤,为内耳迷路前庭器官病变所致;晕动病是乘船、坐飞机时,内耳的迷路受到刺激,引起前庭功能障碍,有晕眩、恶心、呕吐,但很少出现眼球震颤。这两种疾病都属前庭系统晕眩,但出现耳蜗症状者少见。
2 前庭中枢性晕眩
脑干、小脑、大脑有病变时亦可引起晕眩。这是因为人体平衡的维持有赖于视觉、本体觉及前庭系统(称平衡三联)的协同调节。外界刺激通过上述诸感受器传入至小脑、皮质下中枢、前庭诸核及红核等,不断地进行反射调节,使机体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又可经皮质下中枢传向大脑,使平衡更为完善,故脑干、小脑、大脑有病变时可出现晕眩。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延髓外侧综合征、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都可引起晕眩。这是因为前庭核是脑干中最大的核块,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供血不足,极易影响前庭系统功能。
总之,临床时应掌握上述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方能做出晕眩的病因诊断。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673-7555/2007/21/52.htm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