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面部斑点的病因分析

时间: 2015-06-19 15:54:05 来源: 求医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五脏六腑之精华均上注于面,面部气色的好坏,皮肤的光泽或枯槁,面部斑点的形成与脏腑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协调密切相关。《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有诸内,必行诸外。”故面部斑点虽发于外,然其根必源于内。

  肝脾肾功能失常是面部斑点病因之本,面部斑点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此年龄段正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任脉通,太冲脉盛”至“太冲脉衰少”的阶段,是女子经孕产乳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发生活跃的时期。经孕产乳无不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与肾的藏精、主生殖,肝的藏血、主疏泄,脾胃的化生、统摄密切相关。因此,面部斑点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病因有虚实之分,现分析如下:

  1.肝郁:明·《普济方》曰:“面尘脱色,是主肝”。当责之于肝。清·《张氏医通》曰: “面尘脱色, 为肝木失荣”。肝藏血,主疏泄条达,若情志不遂,或暴怒伤肝,疏泄失司,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不和,气滞血瘀,络脉瘀滞而引起面部黄褐斑,故《医宗金鉴》云: “黧黑如尘久始暗,原于忧思恼怒成”。

  2.脾虚:脾为后天之本,主统血,升清降浊,由于长期思虑过度,心身憔悴,劳伤脾土;或恣食甘肥、偏食五味、食积化热而致脾虚失运,痰饮内停;或情志郁结,肝气不疏,克伐脾土,而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运化失调,清阳不升则不能上荣于面,浊阴不降则痰湿水饮上蒙于面,而生褐斑,故《张氏医通》云:“痰饮积脏腑,则面黯”。

  3.肾虚:肾虚分肾阴及肾阳不足。肾阴不足:《外科正宗》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肾为水火之脏,久病伤肾,或因过劳,致肾水亏耗,肾阴亏虚不能制火,肾水不能上承,以致火燥结成斑黑;因肾主藏精,黑色属肾,肾精不足,肾虚黑色上泛,则生黧黑;肾阳不足:肾藏精,主精气之生发,肾中之阳乃一身阳气之根本。黑色内应于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能鼓动精血周流上承,面颊不得精血荣养,血滞为瘀而生黑斑,外显肾脏本色。

来源资料:《中医杂志》 2001年 第3期


查看更多关于“中医对面部斑点的病因分析”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
患者部位:
全身
相关检查:
内分泌功能试验检查、血液检查、皮肤病的物理检查
常用药品:
养荣祛斑膏、皮肤病血毒丸、润肌皮肤膏、大枫子油
相关疾病:
雀斑、黄褐斑、屏幕脸、遗传斑、老年斑、色素痣

面部斑点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