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癫痫发病机制

时间: 2014-12-01 14:28:26 来源: 求医网

    继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它的电生理本质是神经元过度同步放电的结果,与神经生化、神经生理、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等均密切相关。

    一、神经元痫性放电的发生:正常情况下,每一种神经元都有节律性的自发放电活动,但频率较低,一般为10~20Hz。在癫痫病灶的周围部分,其神经元的膜电位与正常神经元有不同,在每次动作电位发生之后出现称为“阵发性去极化偏移”(PDS)的持续性去极化状态,并产生高幅高频(可达500Hz)的棘波放电。在历时数十至数百毫秒之后转入超极化状态。

    二、癫痫性放电的传播:当异常放电仅局限于大脑皮质的某一区域时,表现为部分性发作。若在此局部的反馈回路中长期传导,则导致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通过电场效应及传播通路,也可扩及同侧其它区域甚至一侧半球,表现为杰克逊发作。当异常放电不仅扩及同侧半球而且扩及对侧大脑半球时,引起继发性全身性发作。当异常电位的起始部分在中央脑(丘脑和上部脑干)而不在大脑皮质并仅扩及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时,则表现为失神发作;而广泛投射至两侧大脑皮质和网状脊髓束受到遏制时则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

    三、癫痫性放电的终止:其机制未明,可能脑内存在主动的遏制机制。即在癫痫发作时,癫痫灶内巨大突触后电位,通过负反馈的作用而激活遏制机制,使细胞膜长时间处于过度去极化状态,遏制放电过程的扩散,并减少癫痫灶的传入性冲动,促使发作放电的终止。此外在此过程中,遏制发作的代谢产物的积聚,神经胶质细胞对钾及已经释放的神经介质的摄取也起重要作用。

    四、影响癫痫性放电的因素:癫痫性放电的发作、传播和终止,与遗传、生化、电解质、免疫和微量元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具有癫痫遗传素质者其膜电位稳定性差,在后天因素及促发因素作用下容易引起癫痫性放电及临床发作。癫痫性放电与神经介质关系极为密切,正常情况下兴奋性与遏制性神经介质保持平衡状态,神经元膜稳定。当兴奋性神经介质过多或遏制性介质过少,都能使兴奋与遏制间失稀,使膜不稳定并产生癫痫性放电。细胞内外钠、钾的分布也影响膜的稳定性。血清钙、镁离子减少,可使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微量元素铁、锌、铜、锰、锂等在癫痫发作中也起一定的作用。晚近对癫痫发作与免疫因素的关系也作过许多研究,认为在致癫痫病因作用下,血脑屏障破坏,脑组织抗原进入血液循环可产生抗脑抗体,后者作用于突触,封闭遏制性受体,减少遏制性冲动,亦可促成癫痫性放电。


     参考文章: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henjingbingxue/980-21-2.html


查看更多关于“继发性癫痫发病机制”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内科、外科
患者部位:
头部
相关检查:
头颅CT、贝美格诱发试验、X光、核磁共振、脑电图
常用药品:
卡马西平缓释片、普瑞巴林胶囊、奥卡西平片、左乙拉西坦片
相关疾病:
额叶癫痫、腹型癫痫综合征、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继发性癫痫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