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出现对宝宝的危害性是很大,临床上可根据患儿的症状进行诊断,小儿出生不久经常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对突然出现的声响及体位改变反应剧烈,全身抖动,多哭、易激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惊跳,这是婴儿的最常见的脑瘫的诊断依据。另外,为了小儿脑瘫得到很好的治疗,一定要及时的区分,及时的区分才能进行全面的治疗,让宝宝的脑瘫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小儿脑瘫的鉴别诊断:
1.急性播散性脊髓炎
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绝大多数病前数天或1~2周有上感症状或疫苗接种史.受凉、过劳、外伤等常为发病诱因.起病急,首发症状多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相应部位疼痛,病变节段有束带感,常在2~3天内达高峰.临床上以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障碍为主要特征.急性期可表现为脊髓休克.损害平面以下多有自主神经障碍.本病可在3~4周后进入恢复期,多数在发病后3~6个月基本恢复,少数病例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但多不伴有痉挛性瘫痪、不自主运动、智能障碍及癫痫发作。
2.视神经脊髓炎
该病发病年龄在20~40岁之间,10岁以下发病少见,为多发性硬化的一个亚型.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先症状多为背痛或肩痛,随后出现部分性或完全性脊髓横贯性损害的表现,并可在脊髓横贯性损伤症状之前或之后出现视力下降等视神经炎的表现,但病情多有缓解及复发,还可相继出现其他多灶性体征,如眼球震颤、复视、共济失调等。
3.重症肌无力
该病多于20~60岁间发病,儿童较少见.起病隐匿,首发症状多为眼外肌不同程度的无力,包括上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及复视,其他骨骼肌也可受累,如咀嚼肌、咽喉肌、面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四肢肌等,可影响日常活动,严重者被迫卧床.上述症状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有朝轻暮重的特征.部分病例合并胸腺肥大或胸腺瘤.有的合并甲亢等其他自身免疫病。
4.周期性麻痹
该病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多于青少年期发病,中年以后发作渐趋减少,婴幼儿发病极少见.可因过劳、饱餐、寒冷、焦虑等因素诱发.一般多于饱餐后休息或剧烈运动后休息中发病,多从双下肢开始,后延及双上肢,双侧对称,以近端较重.发作一般持续6~24小时,长者可达l周以上.呈不定期反复发作,多数发病时有血钾的改变(增高或降低),部分病例发作时心律紊乱,血压上升.发作间歇期肌力正常.依据发作过程、临床征象、实验室检查及家族史不难与本病鉴别。
来源资料:《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