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黑色素瘤的方法及过程

时间: 2015-09-28 10:26:12 来源: 求医网

  近年来,患有黑色素瘤的患者是越来越多,黑色素瘤发生于中老年较多,男比女多发。好发下肢足部,其次是躯干、头颈部和上肢。很多黑色素瘤患者都不知道去医院应该进行哪些检查,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检查黑色素瘤的方法及过程。

  一、肿瘤断层显象的检查过程

  进行360度(或180度)旋转采集多平面信息,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重建、切层、放大、投影)得到一定厚度的不同观察面和深度的断面图像。这种图像计算机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立体图(按不同方向旋转,按不同速度旋转,以便观察)。

  二、肿瘤前哨淋巴结显像的检查过程

  在肿瘤部位皮内、皮下或肿瘤周围注射的放射性胶体颗粒将沿局部淋巴管道逐级引流到其周围的各级淋巴结,通过动态显像观察肿瘤局部的淋巴引流情况,即可标定出肿瘤局部区域内首先显影的淋巴结,即该肿瘤的SN。SN活检时联合使用局部染料注射或术中应用手提式γ探测器进行探测可提高SN活检成功率。

  三、尿黑酸定性试验的检查过程

  收集受检测者的尿液,用镜检检测。

  四、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检查过程

  本法分三个步骤,即抗原与抗体反应、B和F分离和放射性测定。

  1.抗原与抗体反应:将标本(非标记抗原)、标记抗原和抗血清顺序定量加入小试管内,置室温(15~30℃)作用24h,使其充分竞争结合。

  2.B、F分离:分离技术多种多样,常用沉淀法。第二抗体沉淀法又称双抗体法,在受检抗原与第一抗体特异性反应后加入相应的第二抗体,使形成的抗原-第一抗体-第二抗体的复合物共沉,一经离心即可使结合标记抗原B与游离抗原F分离。本法是特异性沉淀,分离完全,非特异性结合力低。但第二抗体用量较大,成本较高。此外血清浓度、抗凝剂的有无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聚乙二醇(PEG)沉淀法,使蛋白质处于等电点状态,水化层破坏而导致蛋白质沉淀。本法优点是PEG制备方便、价廉、分离快速,缺点是非特异沉淀物较多,分离不完全。第二抗体-聚乙二醇沉淀法,本法既有PEG法的快速沉淀优点,且保持第二抗体特异性沉淀的作用,又减少第二抗体用量,并降低PEG浓度,使非特异沉淀物减少。活性炭吸附法,利用活性炭表面活性将小分子的游离部分吸附。如在活性炭表面涂上一层葡聚糖,使它表面具有一定孔径的网眼,从而允许小分子游离抗原或半抗原逸入而被吸附,而大分子复合物则被排斥在外。在抗原与抗体反应后,加入葡聚糖-活性炭,放置5~10min,使游离抗原吸附在活性炭颗粒上,离心使颗粒沉淀,上清液中含有结合的标记抗原。

  3.放射性强度测定:B和F分离后,即可测定其放射性强度。测量仪器有两类,包括液体闪烁计数仪(测β射线)和晶体闪烁计数仪(测γ射线)。计数单位是探测器输出的电脉冲数,单位为cpm(脉冲数/min)。

  每次测定均需作一标准曲线图,以标准抗原的不同浓度为横坐标,以测到的相应放射性强度为纵坐标作图。放射性强度可任选B或F,亦可采用计算值B/B+F、B/F或B/B0。标本应作双份测定,取其平均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受检抗原浓度。

来源资料:《中华肿瘤杂志》 2004年 第12期


查看更多关于“检查黑色素瘤的方法及过程”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肿瘤科
患者部位:
全身
相关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验检查、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电子皮镜检查
常用药品: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紫杉醇、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
相关疾病:
皮肤癌、角膜炎、白内障、青光眼、反射性皮肤炎、淋巴癌

黑色素瘤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