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症状起因

时间: 2015-09-28 12:42:47 来源: 求医网

  目前认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与多基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内因是指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免疫状态、内分泌、代谢和遗传等因素。外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方面的致癌因素,同一种肿瘤可由不同的外因所引起,有时几种外因同时起作用; 同一种外因也可引起不同的肿瘤。

  (一)内因

  1.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正常情况下,机体对癌症的免疫力大大强于致癌因素,所以在一定的人群中只有少数人患肿瘤。但如果免疫功能受到削弱或破坏,肿瘤就有了发生和发展的条件。如胸腺在幼时受照射,儿童期患癌的可能性便会增加。中老年人癌症之所以增多,也与胸腺功能减退有关。现已知道.摘除了胸腺的小鼠,其淋巴细胞数竞可减少90%。器官移植者,为了使受移植者不致因自身免疫力把移来的器官(如肾脏)排斥掉,不得不使用大量的免疫遏制药物,结果发生了肿瘤。这些事实都说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2.遗传 目前在种类繁多的肿瘤中,只有视网膜母细胞瘤、Wilms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的遗传机制比较明确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但也并非这些患者的全部后代都会发病。例如在视网膜母细咆瘤中,双眼患者其后代有67%~80%可以染病;而单眼患者的后代只有42%~50%会染病。此外,家族性结肠腺癌(被视为癌前病变)、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良性肿瘤)也具有明显的遗传因素。至于鼻咽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和胃肠道癌等,虽然有家族聚集现象和种族易感性,但都不是遗传性肿瘤。

  (二)外因

  人类60%~90%的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化学因素最重要,约占环境因素90%,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各约占5%。

  1.化学致癌因素迄今已证明1000多种化学物质能诱发动物肿瘤,可分为3类。

  (1)直接作用致癌物:此类致癌物化学性质活跃,进入机体后直接与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苷酸(DNA)起反应而致癌。例如硫芥和氮芥、环氧化物,当有一定剂量进入体内后,即可引起肿瘤。因此,预防此类致癌物作用,要限制职业接触。

  (2)间接作用致癌物:其化学性质较稳定,本身不会致癌,进入体内经酶的代谢产生最终致癌物,以共价键结合到生物大分子上而引起细胞癌变,如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及偶氮染料类、亚硝胺类、植物毒素类和金属类。

  (3)非共价作用的致癌物:又称插入剂(intercalating agents)。

  2.物理致癌因素

  (1)电离辐射:辐射线诱发恶性肿瘤的潜伏期颇长,白血病约为5年,肺癌约为10年,甲状腺癌约为13年,其他恶性肿瘤可能更长。

  (2)热辐射与慢性刺激:慢性刺激与恶性肿瘤也颇有关联,例如子宫颈癌者多是分娩时屡次有子宫受伤或破裂者及慢性子宫颈炎者。喜用烟斗与烟嘴的人,局部经常受热刺激与摩擦,可引起唇癌。此外,口内龋齿的优秀及不合适的假牙可经常摩擦舌、颊黏膜,使局部反复损伤而终形成癌;阴茎癌患者仅见于包茎,且有积垢长久刺激者。

  (3)紫外线与皮肤癌发生有关,长时间暴晒可诱发皮肤癌。

  3.生物致癌因素

  (1)真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在黄曲霉毒素的菌株中又以黄曲霉素B1的致癌性最强,只用0.015ppb(1ppb=l×10^-9)喂饲大鼠,经68~82周全部可诱发肝癌。

  (2)病毒:有人认为至少有近40种的动物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有大量资料表明,病毒可能和人类的某些肿瘤关系密切。如人类疱疹病毒-2(HSV-2)与宫颈癌;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癌和鼻咽癌;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3)寄生虫:在埃及,膀胱癌患者大多同时也是当地流行的曼氏血吸虫病患者。我国广东地区肝吸虫病较多,胆管型肝癌也比较常见。

  (4)细菌: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已受到注意。

  机体缓肿瘤的免疫机制:

  研究表明,机体可通过免疫效应机制发挥缓肿瘤作用。若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受遏制,则肿瘤发病率增高;在肿瘤进行性生长时,患者的免疫功能也会被遏制。机体的抗瘤免疫效应包括体液免疫机制和细胞免疫机制,以后者的作用更为重要。

  1.缓肿瘤的体液免疫效应:抗瘤抗体的作用机制为:①激活补体系统溶解瘤细胞;②依赖抗瘤抗体的ADCC效应,发挥溶解瘤细胞作用;③抗瘤抗体可促进吞噬细胞对瘤细胞的吞噬,即调理作用;④抗瘤抗体封闭瘤细胞表面某些受体,遏制瘤细胞增殖;⑤抗粘附分子抗体可干扰瘤细胞的粘附特性,从而影响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一般情况下,体液免疫在抗瘤机制中仅占次要地位。

  2.抗瘤的细胞免疫效应:下列几类免疫效应细胞参与机体的杀瘤效应:

  (l)T细胞:被肿瘤抗原激活的T细胞(Tc细胞)通过特异性识别而杀伤瘤细胞;肿瘤激活的T细胞(如CD4+Th细胞)也可通过释放各种细胞因子而直接或间接地杀伤瘤细胞。

  (2) NK细胞:NK细胞处于机体抗瘤的第一线,它无须抗原刺激即可先于T细胞而发挥作用,且具有较广的抗瘤谱。

  (3)巨噬细胞:一般认为只有激活的巨噬细胞才具有较强的杀瘤效应。巨噬细胞的杀瘤机制为:ADCC作用;释放多种单核因子(如TNF-α、lL-l等);与致敏T细胞、抗瘤抗体、补体等机制发挥协同杀瘤作用,等等。

  在肿瘤与免疫系统相互关系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一方面,许多细胞因子在体内外显示直接或间接的杀瘤作用;另一方面,异常表达的细胞因子也可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已发现:多种肿瘤细胞可旁分泌或自分泌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并异常高表达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可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而促进瘤细胞生长。

来源资料:《科研》 2015年 第08期


查看更多关于“肿瘤症状起因”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外科、肿瘤科
患者部位:
全身
相关检查:
血尿粪常规检查、脱落细胞检查、生化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
常用药品:
鲑降钙素注射液 、人参多糖注射液、醋酸甲羟孕酮分散片
相关疾病:
错构瘤病综合征、遗传性皮肤病、染色体脆弱综合征等遗传病

肿瘤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