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高危人群无症状动脉斑块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彩超对高危人群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结构及功能,评价粥样硬化程度,并做年龄、性别及高危因素情况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程度与年龄、性别、高危因素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超声直接显示颈动脉内管壁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非侵入性评价临床及亚临床动脉斑块的一种检测手段,对防治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的评估和预防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颈动脉斑块;内膜-中膜厚度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斑块的一部分,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高频彩超对颈动脉探查的应用,使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得以广泛研究,本文通过对无症状高危人群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情况的观察,讨论颈动脉斑块与年龄、性别等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旨在通过此研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以达到早期预防、治疗及预后评估之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2007年在我院住院患者及临床正常体检者300例,年龄均为45岁以上,其中观察组100例均为男性,且经临床证实有各种单独高危因素存在:血压、血糖、血脂异常住院患者及有长期吸烟史者,诊断符合第四界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同时筛选对照组200例,均为正常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女性各100例。
1.2 方法:仪器和检查方法用GE公司L-9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MHz,先对受检者颈动脉进行二维超声图像检测:取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探头依次显示颈总动脉膨大部、分叉部、颈内外动脉起始部颅外段。测量指标及诊断标准:①内径;②内膜-中膜厚度;③观察斑块形态、大小、数目;④动脉狭窄判断:存在IMT增厚、斑块形成或狭窄中的1项或大于1项者,为检查结果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用SPSS软件包,采用均值,结果分别为P>0.05,P<0.05,P<0.01。
2 结果
①女性绝经期前后与同年龄男女对比具有非常显著差异,即P<0.01,绝经可作为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颈动脉斑块引起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管腔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③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中与吸烟、糖尿病及其轻重程度具有正相关性。④血压异常者包括低血压和高血压患者:以往我们只注意到高血压对动脉硬化的影响,而此次普查中发现低血压同样可引起颈动脉斑块。⑤高血脂与颈动脉硬化之间没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部分颈动脉斑块患者血脂正常,彩超诊断颈动脉斑块早于血脂异常,较生化检查更为敏感,极具预防超声学意义。
3 讨论
动脉斑块的机理尚不明确,但各种假说中应先有内皮的损伤,各种炎症、吸烟、糖尿病、血压异常、血脂升高均可引起内皮功能障碍,通过氧化应激使一氧化氮生物活性受损,影响血管内皮,导致颈动脉斑块,因此颈动脉斑块患者以内膜-中膜变化为主,而不是以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为主要受损部位,所以彩超检查颈动脉斑块管腔结构异常中,内径变化不明显;而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性,在50岁以前,不论男女,均很少出现动脉斑块,随年龄增长,脉压增加,血管僵硬度增加,动脉的弹性及缓冲能力下降,顺应性降低,逐渐出现硬化,且均以男性为主,与女性相比约为4∶1;但女性绝经后颈动脉斑块发病率却急剧增加,到60岁时已接近1∶1;说明女性较男性发病晚,但发展速度快,它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有密切关系:国外有研究表明,雌激素影响动脉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遏制内膜细胞增生,遏制细胞基质合成,改善血管紧张度,增加血流和血管反应性有关。女性绝经后,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失去保护作用。此外,雌激素的降低,使雌激素遏制精氨酸酶的作用减弱,而精氨酸酶有降低血液中一氧化氮浓度的作用,而一氧化氮可延缓动脉斑块的进程。此外,雌激素还可以促进血脂的降解和排泄,改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等在体内的分布,减少其在动脉壁的沉积,改善血流,而高密度脂蛋白的减少也是导致动脉斑块的直接原因。以上说明雌激素具有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减低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因此,及早适当地对绝经后妇女补充雌激素是预防颈动脉斑块的有效手段。
以往我们只注意高血压患者对动脉的危害因素,却很少了解低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动脉管壁的影响:低血压患者动脉管腔血流的轴流及边流异常同样可以引起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力和冲击作用,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和功能障碍,使内膜对脂质的通透性增加,脂质蛋白渗入内膜,单核细胞粘附并迁入内膜,最终致动脉斑块。
很多颈动脉斑块患者并无高脂症,是药物控制的假性正常,易或是彩超检查更敏感,早于生化检查?有研究证明:在急性心梗时,会出现血脂低或血脂正常的假象,而过了急性期,血脂会回归升高,是否可以由此推断:颈动脉斑块的某个时期血脂一样会出现假性正常的现象?而部分血脂升高患者颈动脉斑块并不明显,考虑与病变程度有关,病变轻,病程短者,颈动脉斑块超声表现暂不明显,此外,个别患者血脂异常不表现,并不等于就没有异常,还与他本身处理血脂的能力及粘附因子是否高表达有密切关系,所以血脂与颈动脉斑块关系有待于病例数增加后进一步探讨。
4 小结
现今虽然很多新技术,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MRI、CT等均能良好的显示颈动脉情况,但多以管腔为重点,只能发现管腔是否狭窄,不能发现颈动脉早期的内-中膜增厚,容易低估动脉病变程度;虽然作为“金标准”的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也能清晰地显示血管壁,但属有创性检查手段,目前还很难普及;CDFI则以管壁为重点,极易显示内-中膜厚度,尤其对弥漫性血管病变更具优势,还可显示血管周围软组织情况,对血管外的病变累及和压迫所致的管腔狭窄亦能作出准确判断,因此,超声应为检测颈动脉病变的优选检查手段。
来源资料:《外科病理学》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