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时间: 2015-06-03 14:49:12 来源: 求医网

  颈性眩晕的发病原因有可能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也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变位,波及两侧上,下横突孔,以致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并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此种因素最为多见,大多属于早期轻型。

  此外,椎间隙间距改变对椎动脉亦产生影响,因为在椎间隙退变的同时,由于上,下椎体之间的间距变短,致使同节段的椎动脉相对增长,这不仅直接破坏了椎动脉本身与颈椎骨骼之间原有的平衡,且易使其出现折曲,狭窄及弯曲等改变,只要恢复椎节间高度(例如通过牵引),此现象即可迅速消失。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第一分支,沿前斜角肌内缘向上方行,入第6颈椎横突孔,但亦见有自第5,第4、第3或第7颈椎横突孔穿入者。入颅,达延髓脑桥沟平面,左右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在横突孔内垂直上升,从枢椎横突孔穿出横行向上,再弯曲向上,垂直上行至寰椎横穿孔,自寰椎横突孔上方穿出,向后绕过寰椎的侧块(寰椎上关节突)到寰椎后弓上面外侧的椎动脉沟,转向前方,在寰椎后膜的外缘(或穿过此膜)沿椎动脉沟进入椎管,贯穿脊膜后上行,从枕内大孔进入颅腔,枕部椎动脉环绕寰椎的上关节突,先后位于关节突的外侧、后侧和内侧,迂曲度很大。

  在椎骨间的关系改变时,如头过度后仰或回旋时,均可影响到椎动脉,使其变窄或阻塞,导致脑干缺血,形成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分支供应大脑半球的枕叶,颞叶的一部分,丘脑后大半,丘脑下部的小部分,脑干、小脑及脊髓上部。

来源资料:《国内康复医学杂志》 1998年 第6期


查看更多关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外科、内科
患者部位:
颈部、头部
相关检查:
压颈试验、尿镉检查、颈部CT扫描、颈椎X线检查、颈椎MRI检查
常用药品:
天麻蜜环菌片、眩晕宁颗粒、眩晕宁片、颈复康颗粒
相关疾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火器性异物、颈动脉创伤性栓塞

颈性眩晕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