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骨溶解症与特殊部位急性创伤或运动性损伤关系密切,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的骨髓腔内水肿、囊性破坏或大范围的骨溶解吸收。创伤性骨溶解症早期诊断困难,应注意与恶性骨肿瘤相鉴别,其保守治疗效果好,适当使用骨吸收遏制剂能改变病程。
收集国内建国以来发表的骨溶解症病例报告共19例(无病理诊断及其他病合并骨溶解症的病例不包括在内)。就诊年龄6~45岁,平均24岁;男性占60%,死亡率19%(1例继发感染,另1例并发截瘫)。骨盆及下肢好发,占37.5%,其次为胸、肋骨,占27.5%,上肢骨占25%。首诊到确诊时间3个月~17年,初诊常误诊为肿瘤、病理性骨折、乳糜胸、慢性骨髓炎,病程迁延,往往要多次诊治,最后经手术活检确诊。
大量骨溶解症为一较罕见疾病,由于病因不明,实验室检查很少有异常发现。X线片的早期表现,仅见受累骨轻度吸收、破坏与骨质疏松、骨肿瘤、骨髓炎影像表现相类似,临床只有受累骨局部疼痛、肿胀等一般症状,因此首诊时往往不会考虑到本症而误诊。
大量骨溶解症同很多骨疾病的表现类似,确诊须依据病理检查。该病以青年为多;其次,在X线片上骨破坏吸收的同时,受累骨无骨膜反应,无新生骨形成,这是区别于其他骨病的X线片特征。骨活检的病理特征为镜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纤维组织增生,呈血窦状,可见淋巴细胞浸润或破骨细胞。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骨溶解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