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样皮疹的药物治疗

时间: 2015-06-08 16:42:09 来源: 求医网

  药物的治疗要结合病情而决定,尤其对于严重的红斑样皮疹要争分夺秒的适量而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待体温降至正常,皮疹的水疱及糜烂渐干燥可渐减量。在抢救中要注意水和电介质的紊乱情况,控制感染、注意心、肝、肾、造血系统的功能,注意血糖,防止脑溢血的出现。如发现异常反应及时给予处理。对于较轻型的红斑样皮疹,给予抗组织胺药,皮质类固醇药物、维生素C、钙剂时要给予足量防止Ⅱ级介质的再次释放。下面介绍几类治疗红斑样皮疹的药物。

  1、抗组织胺类药物:组织胺一种重要的化学递质,是通过激动H1受体。H2受体、H3受体产生效应。H1受体使支气管及胃肠平滑肌收缩、血管平滑肌舒张、心房肌收缩加强、房室传导减慢、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H2受体使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血管平滑肌收缩、心室收缩力加强及窦性心率增怜惜。而抗组织胺药物主要是在受体部位上竞争性地拮抗组织胺作用的药物。有一点需要说明,肥大细胞释放介质主要是组织胺(I级介质)但同时在释放的过程中要重新合成介质而释放(Ⅱ级介质),因此能够稳住肥大细胞,也是抗过敏的重要一环。

  2、介质的阻滞剂:稳定肥大细胞膜的药物,哌哔嗪类,海群生能阻断SPS的释放,但不能阻断组胺的释放(和其他药物合用)。色甘酸二钠遏制组织胺的释放,但对SPS释放无影响,哃替酚可稳定肥大细胞膜。

  3、钙剂的应用: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降低通透性,减少渗出,阻断嗜中性白细胞在血管壁上的粘附性,稳定溶酶体膜、阻止溶酶的释放。遏制单核细胞杀菌力、降低单核细胞对T细胞释放MIF反应,减少介质释放(淋巴因子)而减少细胞向炎症移动。使循环中的T细胞重新分布而使T细胞减少,对嗜中性白细胞和肥大细胞有稳定作用。

来源资料:《国内临床研究》 2011年 第4期


查看更多关于“红斑样皮疹的药物治疗”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
患者部位:
全身
相关检查:
皮肤检查、炎症检查、血检检查、健康检查
常用药品:
卤米松乳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克廷肤
相关疾病:
皮肤纤维瘤、皮肤瘙痒症、皮肤病、疱疹样皮炎

红斑样皮疹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