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真菌感染性口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时间: 2014-11-20 11:20:08 来源: 求医网

  对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来说,真菌特别易于引起感染。例如,艾滋病患者或正接受缓癌治疗的患者更易于发生严重的真菌感染。下文为您介绍小儿真菌感染性口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细胞呈卵圆形,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氏染色阳性,但着色不均匀。

  在病灶材料中常见菌细胞出芽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芽生的菌细。 可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咽、肠道、阴道和皮肤等处。

  当患有白色念珠菌病时,口腔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形成大量菌丝。与白色念珠菌发病有关的因素有:

  长期应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1)作用原理:

  患者在接受某些抗生素药物后,体内正常共生的某些菌群受遏制,而另一些菌群增殖,发生菌群失调。

  尤其是某些条件致病菌的快速增殖,可使宿主发生二重感染而致病。广谱抗生素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是诱发真菌,尤其是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因素。

  抗生素能增进念珠菌的毒力,加强念珠菌的侵袭性。

  激素能减弱网织内皮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抗体生成;另一方面激素也能增强真菌的毒性,因而造成真菌繁殖扩散的条件。

  (2)患者长期患病:

  由于患者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营养缺乏,条件致病菌易于群集而诱发新的感染。

  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烧伤、创伤和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均可降低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力,导致念珠菌的群集、增殖和感染。

  (3)局部因素:

  如吸烟,口干综合征或口腔放射治疗后,唾液减少,活动义齿或其他活动修复体引起局部黏膜创伤等。


查看更多关于“小儿真菌感染性口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内科、外科、皮肤性病科、中医科、五官科
患者部位:
全身
相关检查:
皮肤检查、肠道检查、阴道检查、阴道镜检查
常用药品:
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硝酸咪康唑乳膏、氯霉素耳栓、制霉菌素片
相关疾病:
真菌性角膜炎、糜烂型脚气、感染性休克、感染性心内膜炎

真菌感染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