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湿热病因的中医客观化研究

时间: 2014-11-20 19:20:10 来源: 求医网

  湿热导致的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具有病机复杂、证情变化多端、病程缠绵难愈的特点。围绕湿热导致的疾病,国内外诸多学者结合中医经典基础理论知识,应用现代医学方法和手段,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力求从生化、免疫、病理等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湿热客观化指标的分析,以揭示湿热本质。现将近年来有关湿热病证的客观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采用“高脂高稽+高温高湿+侵袭性大肠杆菌”综合因素造膜复制成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在湿热条件下,观察大鼠肠道的病理变化,发现大鼠经急泻康给药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和病理变化基本恢复,得出肠道病理变化可能是大肠湿热证最直接的客观指标的结论。

  专家认为,湿热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机体的氧化反应增加,抗氧化机制减弱,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引起坏死,导致大量的病理产物堆积的结果。

  通过复制湿重于热的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舌的病理变化,发现湿重于热组、湿热组固有层乳头密度及核分裂相频数显著增多,提示舌上皮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和固有层炎症,可能是温病湿热病证的病理基础之一。而两组均出现固有层炎症、充血及水肿。其中,湿重于热组水肿明显,而湿热组则充血、固有层炎变更甚,这种变化可能是温病湿热证的病理基础之一。而两者在乳头密度、固有层改变的不同,也反映了自腻苔与黄腻苔形成不同与细胞代谢和水液代谢失常有关。从而认为舌的病理变化,可能是湿热证型中舌苔变化的病理基础,可以作为判定湿热轻重的指标之一。

  通过对90例慢性胃炎湿热证患者的胃液、幽门螺杆菌、胃镜下胃粘膜及腺体变化状况的观察,发现湿热证型胃液中GSH.PXP、GE2指标较脾虚肝郁型、肝胃不和型偏高,病理结果显示脾胃湿热型粘膜充血、滤泡生成、肠化生不明显,Hp阳性率高于其他证型。说明H口感染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可能是造成慢性胃炎湿热证的主要原因。胃粘膜炎症以渗出、水肿为主,从而以微观的角度进行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辨证判断。

来源资料:《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查看更多关于“有关湿热病因的中医客观化研究”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内科
患者部位:
腹部
相关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粪便红细胞、尿常规、肝功能检查
常用药品:
川厚朴、陈皮、木香、苍术、法半夏
相关疾病:
湿疹、石淋、痢疾、黄疸

湿热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