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癌性发热的情况,有时呈现长期持续性发热,甚至是高热。单纯使用西医解热镇痛剂容易出汗、虚脱、消化道出血,复发率高,效果欠佳。中药副作用基本为零,患者的依从性很高。现代医学目前还不能完全控制癌性发热,处理相对简单,以对症处理为主。
癌性发热的常见治疗方法如下:
一、药物对症治疗:常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糖皮质激素、中成药等。
1、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可抑制PG,特别是PGE2的合成,从而抑制了PGE2介导的免疫向下调节作用及体温中枢的刺激作用,表现出对宿主的一系列免疫增强效应,恢复或部分恢复免疫反应或细胞活性,并使体温下降;使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时注意高温、年老体弱患者容易出现出汗过多导致虚脱;患者的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对老年体弱患者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推荐连续给药至体温正常,并平稳3~5d后再停药,不要间断给药。解热镇痛药常用吲哚美辛、双氯酚酸钠、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1)吲哚美辛(消炎痛)常规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5mg,每日2~3次,渐增到0.1~0.15g/d,饭时或饭后服;塞肛,栓剂每次100mg,每日1次。
(2)双氯酚酸钠(扶他林、诺福丁)常规用法用量:每次75mg口服,每日1次。
(3)阿司匹林常规用法用量:口服,每次0.3~0.6g,每日3次。
2、激素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体温中枢对致热源的反应、减少体内热源的释放降低体温。临床上在使用激素类药物时最应该注意患者的消化道溃疡的发生,睡前使用引起兴奋、失眠等。激素类有泼尼松及地塞米松等。
(1)泼尼松常规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5~10mg,每日3次。
(2)地塞米松常规用法用量:静脉注射,每次5mg,或5~1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每日1~2次。
3、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灌肠等疗法。中药汤剂根据不同个体进行辨证论治。针灸对癌性发热也有独到疗法,有报道采用大椎穴放血等治法治疗癌性发热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临床上一些中成静脉制剂:如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清热解毒药,对癌性发热也取得很好疗效。
(1)痰热清2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日1~2次。
(2)醒脑静4~8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滴,每日1~2次。
二、物理疗法
体温超过38.5~39?C时可选用物理降温,常用冰袋降温,亦可冰帽置头部,冰袋置双腋下或大血管部位,或乙醇、温水擦浴。
三、病因治疗
癌性发热的最根本原因是肿瘤,病因不去,邪热不退,根据不同肿瘤,或肿瘤的不同时期,给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生物免疫制剂等抗肿瘤治疗。少数患者以持续高热或不规则间歇发热为首发症状,常见于恶性淋巴瘤或肾癌,经联合化疗或手术切除肿瘤后,体温即随之降至正常。利用中药人参皂苷Rh2,冬虫夏草等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肿瘤功效的药物,配合西医治疗,起到增效减毒的功效。
来源资料:《江苏中医药》 2004年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