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见。外感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结石以及各种内外伤等致病因素,作为形成瘀血的初始病因,导致气虚、气滞、血寒、血热、阴血亏虚以及脉道损伤等,均可使脉中血液运行迟缓、停滞或离经积存体内而为瘀血。
瘀血形成的机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迟缓、阻滞、凝聚而为瘀血。其常见因素有气虚、气滞、血寒、血热、血虚以及脉道伤损不利等。气为血帅,推动血行,气虚或气滞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寒邪客于血脉则凝滞收引,血行受阻;热邪入于血分,煎熬津液则血液黏稠,血行不利;血虚则脉道涸涩,经脉不能滑利通畅,“譬如江河之水,浩浩荡荡,岂能阻塞,惟沟浍溪谷水浅泥淤,遂至壅遏”(《医论十三篇》);脉道受损不利,“脉不通则血不流”(《千金要方》)。上述因素均可通过影响血液运行最终发展而成瘀血。
二是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而为瘀血。如各种内外伤、撞击挤压伤,造成内出血;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以致血逸脉外等,血离脉管,停积于体内,一时难以消散,而直接成为瘀血。
三是污秽之血为瘀血。早在《内经》中已有“恶血”、“衃血”之名。《景岳全书·血证》曰:“败血凝聚色黑者曰衃”。王肯堂《证治准绳》明确提出了“污秽之血为瘀血”的观点。污秽之物可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类。外源性污秽之物如各种致病微生物、一氧化碳等。
《温病条辨》即指出:“温疫者,疠气流行,多兼污浊。”内源性污秽之物,指因脏腑功能失调或衰竭而产生的诸如痰饮、湿浊、脂液、尿毒等。这些体内外污秽之物进入血液,与血相结,形成污秽之血。若污秽物数量多、浓度大、进入血脉时间长,则会损伤血脉,并附着于血脉壁上,使血行迟缓涩滞,甚至死血壅塞血脉,或血脉闭阻不通,形成瘀血。
此外,中医学尚有“久病多瘀”之说。因为病久不愈,一方面耗伤正气,以致气血亏损,气虚鼓动无力,血亏脉道不利而成瘀;另一方面病久则病变由浅入深,由阳络(体表之络脉)深入阴络(脏腑之络脉),而形成瘀血。如叶天士所说:“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来源地址:http://www.zhzyw.org/zycs/zyll/10729164837A3C0E9D7AGDC7.html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