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内出血,是指由非外伤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引起的综合征。其发生率占重型颅脑损伤的1.2%,在行CT扫描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占7.1%。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多为急性起病,临床上除脑受损、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显著之外,尚有中枢性高热、呼吸急促、去脑强直及瞳孔变化等表现。治疗多以手术为主,其预后与脑室内出血量的多少、原发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患者年龄的长幼以及有无早期脑室系统扩大等因素均直接影响预后,脑室内出血死亡率约为31.6%~76.6%,幸存者常残留功能缺损及智力障碍。
诊断检查:
1.病史
围生期缺氧或外伤病史。
2.临床表现见上。
3.B超及CT检查任何早产儿,著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或体征,或病情迅速恶化而又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均应进行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颅脑影像学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出血的类型,部位及程度,并有助于对预后作出判断。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根据B超与CT检查结果可分为四级:
I级:单纯室管膜下出血,单侧或双侧;
Ⅱ级:室管膜下出血破入脑室,但无脑室扩大;
Ⅲ级:两侧脑室均出血并伴脑室扩大;
IV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内出血。
4.MR检查
对颅内出血后脑发育不良的诊断帮助较大。
脑发育不良的MR改变:
(1)脑室形状不规则;
(2)存在脑白质减少的证据:脑回直接接邻脑室腔而非脑室周围的白质。脑室周围白质减少时常提示预后不良,是痉挛性两侧瘫的主要原因;
(3) T2异常信号,提示先前的胶质细胞反应;
(4)头围正常或减少;
(5)前囟软,无颅内压升高症状;
(6)伴脑室扩大或脑实质缺损时,可能出现智力障碍。
5.其他
(1)颅透照试验:对脑膜下血肿,脑穿通畸形或脑积水有一定的帮助;
(2)脑脊液检查: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内出血中有一定意义,早期及病情严重时应尽量避免进行脑脊液检查;
(3)头围连续观察:监测脑室体积的变化;
(4)经颅脑阻抗法和Doppler技术:监测脑血流速度和颅内积液的变化,预测治疗效果;
(5)血生化指标:如PK-BB活性,血浆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比值。
并发症:
1.生发层破坏影响大脑皮质神经元一神经胶质单元正常关系的形成,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诊断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囊性变。
2.出血后脑室扩大
约30%的生发层出血一脑室内出血(GMH-IVH)患儿将会发生脑室扩大。根据B超结果,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①暂时性脑室扩大:多见,发生四周后可完全消失;⑦静止型脑室扩大:颅内出血后脑白质破坏或发育障碍,导致脑发育不全而继发脑室扩大;③脑积水:最严重,50%的Ⅲ级与 Ⅳ级GMH-IVH患儿出现出血后脑积水。其发生机制:①蛛网膜炎性阻塞:位于大脑穹隆上端的蛛网膜绒毛受损,停止吸收脑脊液,形成交通性脑积水;常在 GMH-IVH发生后10~20天内发生。②大脑导水管阻塞:形成非交通性脑积水。
3.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
85%的脑实质出血伴有严重的脑室内出血,但有时局限于脑实质内。脑室周围和脑室内大血块可以损害室管膜下的静脉血流和引流大脑白质并最终汇入终静脉的脑髓静脉血流,引起静脉梗死,导致出血。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MRI检查发现内囊后肢出现不对称的髓鞘化,提示可能会发生偏瘫。
来源资料:《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年 第3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