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简称PD)具有手术复杂、涉及器官多及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随着手术技术的提升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进步,近年来PD的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但仍有3%-10%的患者发生PD术后引发动脉出血(简称PPH),相较于胰漏、腹腔内感染及胃排空障碍等常见并发症,PPH则更为凶险,病死率高达20%-50%,且诊断与治疗流程尚未有定论。本文旨在讨论PPH(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引发动脉出血)的治疗策略。
PPH发作凶险,病死率高,早期果断干预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处理的难点在于把握合理的干预时机及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目前PPH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内镜下止血、介入栓塞及外科干预,其选择方式主要依据PPH的发生时间、出血位置、严重程度。
1、早期出血:早期腹腔内出血如为A级,考虑保守治疗,如为B级或C级,则优选开腹手术。早期消化道出血,优选内镜下止血。
2、延迟出血:处理方法的复杂程度和病死率均高于早期出血。
3、内镜下止血:消化道出血优选内镜下止血,主要适应于胃肠吻合口出血,而对于胰腺断面或胰肠吻合口出血,宜选择开腹手术。电子胃镜的优点是在诊断的同时可以治疗,缺点在于大量出血可能影响观察。延迟消化道出血可能来自消化道本身,也可能来自腹腔内出血通过吻合口瘘进入消化道。因此,延迟消化道出血需介入和内镜结合应用。内镜介入失败,必须手术探查。术中需相应切开胃壁和肠壁,探查出血点,术中内镜检查可以帮助确认出血点。
4、介入止血:主要适应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动脉出血,尤其是伴假性血管瘤形成的病例。对于不伴胰漏及腹腔内感染的出血病例,介入栓塞可以避免患者遭受二次手术创伤,其成功率可达80%。介入仍以栓塞为主,技术条件允许则放置支架;胃十二指肠动脉残端出血,如血管造影提示残端较长,可以直接栓塞止血,如残端较短,则需栓塞肝动脉,如条件具备时可以应用带膜血管支架,以保证肝固有动脉的通畅性。伴血管瘤形成的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出血时,同样推荐使用血管支架,既可以达到有效止血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保证血管的完整性,避免血管栓塞造成的相关并发症,如胆管缺血引起的胆汁瘤、肝脓肿、肝功能衰竭、胆道缺血或肠道缺血。对伴胰漏及腹腔内感染的出血病例,介入栓塞虽然可能获得暂时性止血效果,但由于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介入术后仍有再发假性动脉瘤形成或出血的可能,同时,积极处理胰漏及腹腔脓肿非常必要,可在CT引导下穿刺引流,避免胰液或脓液积聚造成的血管腐蚀或者积极手术干预。
来源资料:《实用全科医学》 2005年 第4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