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汗与出汗异常的诊断区别

时间: 2014-12-17 21:53:30 来源: 求医网

    汗可示为阴阳变化的指示器。汗非独为心之液,五脏皆可致汗。汗信号常为体内诸多疾病的预兆,尤其五色汗具有独特的先兆价值。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血汗同源,故汗与心的关系最大,因此有夺血无汗、夺汗无血之说,心又主神明,故汗液的藏泻受神明的主宰。

    色为脏腑的外荣,五脏皆应于五色,正常情况下含而不露。如五色外露,无论见于面部或见于汗、尿、带等皆为脏腑功能失常,精气不能摄纳致精气外溢之兆。

    黑汗,色黑属肾,汗见黑色多为肾虚之征兆。黄汗,黄汗者,湿热之征。白汗 白属肺,为肺色外露,多为心肺阳虚,宗气不足所致。红汗 指肌衄,红属心,心主血脉,心属火脏,心火重时可出肌衄自愈。绿汗 为清绿色之汗液,清绿为肝胆之色,汗色青绿,提示肝胆精气外泄,临床上可见于“胆倒”一症(乃大凶之兆。

    汗出异常每为阴阳偏盛的征兆,如《内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精气所化,汗的状况反映着阴阳的协调。所谓“阳加于阴”,即阳气作用于阴精,指汗属阴液,汗的化生须赖阳气的正常作用。如阳气过亢、逼阴液外出,阳气不固致阴液失于约束,以及虚阳散越致阴液外亡等皆可导致汗出(临床上属阳盛汗出、阳虚自汗及阳亡汗出)。同样,阴加于阳亦可导致汗出,阴阳是互根的,阴虚则阳无以化,阳虚则阴无以生,阳作用于阴,阴亦同样作用于阳,所谓“阴虚者,阳必凑之”。汗虽发于阴而实出于阳,如阴虚不敛阳而盗汗自出或阴盛阳虚而亡汗外泄。因此,汗的变化可示为阴阳协调的指示器。实践中,自汗多预报阳虚,气虚,盗汗则提示阴虚、血虚。
 


查看更多关于“色汗与出汗异常的诊断区别”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中医科、皮肤性病科
患者部位:
全身
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超声检查、尿常规检查
常用药品:
虚汗停颗粒、玉屏风颗粒、健康补脾丸、健脾除湿汤、醋酸铝液、5%明矾液
相关疾病:
色汗症、多汗症、热汗症、臭汗症、黄疸

色汗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