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病有阴有阳,有虚有实。若峻药治之,则恐助其邪;若遽泻之,则反虚其本。所以宜乎清平淡渗,如五苓散、竹叶汤之类,则无颠覆之凶,而有中行之吉。用此而不奏效者,又当察其始病与既病先后之虚实而治之,效斯得矣。治烦躁病,用清药不效,必究其未病者,多是邪气相干,要分表里汗下。若病后心烦,多是虚证,宜人参竹茹汤、酸枣仁汤之属。已兼吐汗下者,有补阳益阴,退阴复阳之法,当于伤寒门烦躁证内求之,万无一失。
虚烦之证,虽属于肾水竭,而心火盛。或因寒邪据体,或因误治无端,或因烦劳过损,或因久病不愈,其类不一。要皆耗伤真元,而虚火炎上。故烦热发于心,而躁热根于肾;烦者躁所起,躁者烦所生。有大热反恶寒,烦渴不已,发汗无效,治热无功何也?寒邪入脏,阴不达阳,寒蓄于内,热邪在腑,阳不和阴,热郁于外,故阳元则生热。甚则生烦,宜以阴旦汤通和表里,次用消渴之剂,随证治之。
虚劳者,寒邪达入,误治诸经,真元耗散,气血俱虚、身热烦躁,神舍失安,不能眠卧,以栀子豉汤治之。寒邪蓄滞于阴;阴不越阳,上盛下虚,身凉无热,手足微温,大便自利而烦渴,以竹叶石膏汤去石膏加附子治。寒邪发散未尽,肺浮身热,欲喜饮水,而成积滞,故湿热上升,而反见烦渴,以猪苓汤先疏导之,以止烦渴而和之。虚劳者,素多饮酒,或伤寒邪,积热膀胱,谬为汗利,亡其津液,小便短少,大热烦躁,以青龙汤去半夏重加天花粉,通和表里,而解烦躁,不可投用五苓散之剂。
来源资料:《古今医统大全》 > 卷之四十七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