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汗,与儿童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有关。但若汗出湿衣、大汗淋漓或汗流浃背,在安静或睡眠时,并非因衣被过厚或环境过热而出汗较多,就属病理现象,称为“小儿多汗症”。汗出过多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还会使小儿体质虚弱,抵抗力差,易引起其他病症。中医把小儿白天醒时出汗称为“自汗”,这与小儿肺气不足、卫气不固、汗孔易开有关;睡着后出汗、手足心发热而体温不高则称为“盗汗”。多由阴虚内热所致。无论自汗、盗汗,都可食用药膳。
中医治疗多汗症有较好疗效,其治则为清热利湿止汗,益气固表止汗。这里介绍几则行之有效的方药。
1.熟附片30克(先煎),肉苁蓉、生地黄、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各12克,党参、黄芪、桂圆肉各60克,鸡血藤18克,桂枝3克,生白芍9克,金樱子24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服用。主要用于阳虚,营卫不固而汗出。
2.绵黄芪60克,陈皮50克。搓为细末,每次服9克,温开水送服。黄芪、陈皮有固营卫、益气不滞之功,如加上一味防风,则疗效更好。
3.经霜桑叶100克,研末煮粥食。
4.浮小麦24克,糯稻草30克。泡作茶饮,随时饮用。浮小麦、糯稻根有收敛止汗之效,对一般性多汗有效。
5.五倍子30克,首乌、黄柏各18克。共研细末,用时取米醋5毫升左右,将适量药末调成糊状敷在肚脐中,外用塑料纸覆盖,胶布固定。自汗者清晨敷入,晚间取出;盗汗者晚间敷入,翌日清晨取出。
6.石膏、白矾、黄芪、黄芩、黄柏、吴茱萸、五味子各适量。共研为细末,撒阴部多汗处,每日两次,10日为一个疗程。一般用药1~2个疗程可见显效。
来源资料:《中医外治杂志》 1997年 第6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