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的免疫病因学

时间: 2014-11-26 19:15:57 来源: 求医网

  大量文章报道了人类免疫系统的变化,包括各种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整合素家族等,均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病过程,并起着关键性作用。免疫异常对子宫内膜异位的种植、粘附、增殖等各个环节均起重要作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下面为大家详细子宫内膜异位的免疫病因学。

  1、 子宫内膜异位患者腹腔液内白细胞的变化

  正常腹腔液内的细胞浓度为1×106/ml,以巨噬细胞为主,其余为脱落的间皮细胞(mesothelium)和淋巴细胞。子宫内膜异位患者腹腔液中的白细胞数高于正常妇女。 巨噬细胞是自然免疫反应的核心成分,可识别外来细胞并将其递呈给T淋巴细胞予以清除。

  2、子宫内膜异位腹腔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

  (1)自然杀伤(NK)细胞:子宫内膜异位患者腹腔液中NK细胞活性下降,致使异位内膜组织得以种植和生长。其下降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雌激素水平呈负相关。此外,NK细胞还可调节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干扰正常免疫功能。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腹腔液和病灶内的VEGF水平增加,且新鲜红色病灶的含量大于陈旧的黑色病灶。表明红色病灶属种植的初始阶段。在位内膜的腺上皮和间质中的VEGF水平也升高,与反流的经血中的内膜在盆腔中的种植有关。

  3、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免疫特性

  国内的研究证实,一种对单核细胞具有特异性趋化活性的细胞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MCP-1)在子宫内膜异位患者腹腔液和异位的内膜细胞中水平升高,其趋化的单核细胞移动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斑点杂交分析发现,异位的内膜细胞中的MCP-1 mRNA 的表达高于在位内膜,TNF可促进其表达。

  4、甾体激素受体及芳香化酶产物的作用

  异位病灶的上皮和间质细胞内有雌激素、孕激素受体表达,并具有与月经周期不一致的周期性变化。最近发现,在种植的病灶中还表达甾体合成的主要酶成分——芳香化酶。雌激素为子宫内膜致分裂原(mitogen),故异位内膜细胞内的芳香化酶可以自我产生雌激素,这可能是抗雌激素治疗无效的原因。

来源资料:《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年第6期


查看更多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的免疫病因学”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妇产科
患者部位:
女性生殖
相关检查:
四维B超检查、腹腔镜检查、宫腔镜检查、X线检查
常用药品:
达菲林、安今益、达那唑、内美通、孕三烯酮
相关疾病:
月经失调、继发性痛经、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