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增宽之脑膜瘤发病率低,症状定位体征少,位置深,手术难度大。我科1997年10月—2005年10月共行显微手术切除侧脑室增宽之脑膜瘤24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16~61岁,平均46岁。临床表现:头疼呕吐12例;肢体无力6例;癫先发作5例;视力减退5例;18例存在同向偏盲;视乳头水肿。病程6个月~8年。
1.2 影像学资料 24例颅脑CT 显示:肿瘤均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呈密度均匀的肿块,增强后呈均匀强化,边界清楚,有时有钙化,可见后角扩大。MRI显示短T1、短T2改变。DSA显示患侧脉络丛前动脉增粗,可见肿瘤异常血管染色。
1.3 手术方法 24例均在插管全麻下开颅,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大小采取二种手术入路:①经颞中回入路10例;②经顶枕入路14例。其他入路较少采用。
2 结果
术中全切20例,次全切2例,大部分切除2例,肿瘤最大约5cm×6cm×6cm。病理诊断:纤维型15例,上皮细胞型5例,砂砾型3例,血管型1例。16例恢复正常工作,5例生活能够自理,2例偏瘫,1例死亡。20例随访2年,5例复发。
3 讨论
侧脑室增宽之脑膜瘤发病率低,文献报道为4%~5%[1],临床上早期很少有症状,定位体征少,早期不易发现。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颅高压症状,肿瘤体积已较大,给手术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有的以癫起病,晚期可见对侧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对侧视野同向偏盲。体检时发现视乳头水肿,同向偏盲。诊断主要靠影像学CT、MRI及DSA。MRI可明确肿瘤与周围脑组织之间的关系,DSA可以明确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治疗上以手术为主。术前应根据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了解肿瘤的部位,确定手术的入路和脑皮质的切口,避开重要的功能区,最好沿脑沟分离进入。本组肿瘤均位于侧脑室三角区,采取二种手术入路,即颞中回入路及顶枕入路。手术操作基本原则:操作空间足够大,必要时可以在非功能区环形切开部分皮质,保证操作空间,减少牵拉皮质,尽可能暴露所有的供血动脉[2]。颞中回入路主要适用肿瘤主体向侧脑室颞角扩展者,在颞中回的中后三分之一处横行切开脑皮质4~5cm,经扩大的额角进入侧脑室三角区。特点是易暴露供血动脉早期切断,术中减压充分,术后视野缺损少。本组有10例经此入路。顶枕入路在中线旁3~4cm中央沟后方1cm之顶枕沟纵行切开顶叶4~5cm进入三角区。此入路较安全,能够先处理脉络膜后动脉,不会造成视放射的损害和感觉性语言障碍。本组经此入路14例。手术步骤和注意事项:先进行脑室穿刺,从非功能区横行切开进入脑室后,吸出脑脊液,脑牵开器牵开脑切口,显露肿瘤。对于较小肿瘤,分离肿瘤与脑室壁的粘连,电凝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可完整地切除。对于较大的肿瘤,应采取分块切除,电凝肿瘤表面的血管,切开包膜,取瘤钳分块取出肿瘤,肿瘤缩小后,提起肿瘤寻找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予以切断,对于肿瘤与周围重要组织粘连紧密的可大部分切除,不可强行切除以避免引起大出血和功能障碍。对于质地较韧和供血丰富的肿瘤,可电凝后用显微剪刀分块切除。仔细分离和保护好脑室内的静脉,切除肿瘤时应避免用力牵拉肿瘤及与其相连的静脉,以免撕破重要的静脉。术中应注意:①脑压板要轻柔,不可过深,避免损伤丘脑和内囊膝部。②操作要轻柔,保护好脑室内侧壁上的丘纹静脉及其他重要静脉,以免引起严重后果。③术野中的脉络最好予以电凝,以减少脑积液的分泌。④术中止血可靠,反复冲洗防止血凝块及凝胶海绵遗留在脑室里。⑤关颅前脑室要充满生理盐水,预防气颅,严密缝合硬膜。术后处理要行腰穿2~3次,常规应用抗癫药物2个月。总之,侧脑室增宽之脑膜瘤要定位准确,操作轻柔,耐心细致,严格进行以上操作,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来源资料:《现代神经外科学》 周良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