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检查对于疾病有着很深刻的意义,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程度会作出一个判定,对于大肠癌患者也是一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肠癌的各项检查过程是什么,希望可以对广大的大肠癌患者有所帮助。
一、端粒酶活性检查过程
1.检查操作:基因组DNA为0.1μg;缓冲液含50mmol/L氯化钾,10mmol/L Tris-HCl(pH8.4),1.5mmol/L氯化镁,100μg明胶;每一引物为0.25μmol/L;dATP,dCTP,dGTP,dTIP各为200μmol/L;DNA聚合酶为2.5U,终体积为100μl。加数滴液体石蜡防止蒸发。
2.反应周期:变性为90℃ 30~60s;引物和模板的退火温度为40~60℃ 30~60s;延伸为72℃ 1~2min。经反复循环30~40次,最后1次72℃引物延伸7min后终止。除去液体石蜡后,产物可供分析。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用溴乙锭染色,经紫外灯照射可见预料扩增长度的荧光条带。产物也可与放射标记或非放射标记的寡聚核苷酸探针行Southern印迹杂交或点渍印迹杂交。如用PCR自动仪则更为方便,将反应试剂、DNA模板及Taq-DNA聚合酶加入试管后,放进已调好程序,即所需变性→退火→延伸各自的温度和时间及循环次数的自动仪中进行反应,即可获得满意的扩增产物。
二、糖链抗原242检查过程
本法分三个步骤,即抗原与抗体反应、B和F分离和放射性测定。
1.抗原与抗体反应:将标本(非标记抗原)、标记抗原和抗血清顺序定量加入小试管内,置室温(15~30℃)作用24h,使其充分竞争结合。
2.B、F分离:分离技术多种多样,常用沉淀法。第二抗体沉淀法又称双抗体法,在受检抗原与第一抗体特异性反应后加入相应的第二抗体,使形成的抗原-第一抗体-第二抗体的复合物共沉,一经离心即可使结合标记抗原B与游离抗原F分离。本法是特异性沉淀,分离完全,非特异性结合力低。但第二抗体用量较大,成本较高。此外血清浓度、抗凝剂的有无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聚乙二醇(PEG)沉淀法,使蛋白质处于等电点状态,水化层破坏而导致蛋白质沉淀。本法优点是PEG制备方便、价廉、分离快速,缺点是非特异沉淀物较多,分离不完全。第二抗体-聚乙二醇沉淀法,本法既有PEG法的快速沉淀优点,且保持第二抗体特异性沉淀的作用,又减少第二抗体用量,并降低PEG浓度,使非特异沉淀物减少。活性炭吸附法,利用活性炭表面活性将小分子的游离部分吸附。如在活性炭表面涂上一层葡聚糖,使它表面具有一定孔径的网眼,从而允许小分子游离抗原或半抗原逸入而被吸附,而大分子复合物则被排斥在外。在抗原与抗体反应后,加入葡聚糖-活性炭,放置5~10min,使游离抗原吸附在活性炭颗粒上,离心使颗粒沉淀,上清液中含有结合的标记抗原。
3.放射性强度测定:B和F分离后,即可测定其放射性强度。测量仪器有两类,包括液体闪烁计数仪(测β射线)和晶体闪烁计数仪(测γ射线)。计数单位是探测器输出的电脉冲数,单位为cpm(脉冲数/min)。
每次测定均需作一标准曲线图,以标准抗原的不同浓度为横坐标,以测到的相应放射性强度为纵坐标作图。放射性强度可任选B或F,亦可采用计算值B/B+F、B/F或B/B0。标本应作双份测定,取其平均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受检抗原浓度。
来源资料:《国内实用外科杂志》 2003年 第6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