瘘症之乳管瘘是怎么发生的

时间: 2014-12-02 09:32:16 来源: 求医网

  乳管瘘多发生在非哺乳期的女性,但非女性所特有。Ekland(1973)报道本病50例,其中有2例男性。发病年龄在16~46岁,高峰年龄为20~30岁(75%);未婚者居多,约为75%。病程迁延不愈,有的脓肿多次切开引流不愈,病变破溃次数达2~39次不等。切开-愈合-再破溃(瘘),反复发作为本病特点,有报道其发生率在85%左右。

  非哺乳期乳晕区感染乃至形成瘘管的机理尚不一致。Patey推断与主乳管先天性畸形有关,还有人认为是大乳管的局部感染向外破溃而成,也有人认为系皮肤感染蚀破乳管所致。有作者认为瘘管外口均在乳晕区附近,是因乳晕区皮肤有丰富的皮脂腺、汗腺及多个乳晕腺(一般为5~10个),分泌旺盛,若输乳导管远端(即乳晕部)闭锁再加上局部皮肤的感染而致的引流物不能排出即可发展为本病。

  乳房是由皮肤、乳腺腺体、支持结缔组织和起保护作用的脂肪组织所构成,乳房中央为乳头,有乳腺导管的开口。乳头表面的皮肤薄而细腻,周围的环形色素沉着区为乳晕。乳晕区有丰富的皮脂腺、汗腺及乳晕腺,但皮下组织较为贫乏。当乳晕腺等发生阻塞引致感染时,病灶内的细菌极易向周围扩散,侵袭附近的大乳管,使皮下病灶与乳管串通形成瘘管。

  Zusks(1951)发现多数瘘管被覆有厚层鳞状上皮,Patey(1958)观察到瘘管均系炎性肉芽组织构成,并与乳晕下主导管相通。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恶性肿瘤无关。但也有作者报道一些现象如:绝大多数瘘管管壁由慢性炎性肉芽组织构成(包括结核性肉芽肿),仅个别病例被覆有分化良好的复层鳞状上皮,这与Patey等的观察基本相同。同时观察到病灶及周围组织、导管上皮、腺上皮、肌上皮细胞增生,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现增生的细胞的体积与胞浆比例增大,细胞数量与层次增多,核染色变深,细胞核由小圆形变为大圆形,杆状,核仁显著。其中导管上皮及肌上皮细胞反应明显,并有形成导管内乳头状瘤及管内癌的倾向。Rueden在研究乳腺导管内癌复习病理资料时,也认为癌是腺小叶及导管上皮增生转化而来。因此有作者认为:如果瘘管得不到及时治疗,在长期炎症的刺激下有恶变的可能。

来源地址:http://www.wiki8.com/shengzhiqiguanlou.2Dniaolou_39292/


查看更多关于“瘘症之乳管瘘是怎么发生的”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内科、外科、五官科
患者部位:
头部、颈部、胸部
相关检查:
血常规、细菌培养、便常规、内镜检查
常用药品:
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美辛唑酮红古豆醇酯栓、参茸固本还少丸、消栓口服液
相关疾病:
甲状舌骨囊肿与瘘

瘘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