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痉挛的中医疗法

时间: 2014-11-07 11:12:45 来源: 求医网

  小儿肠痉挛又称肠痉挛腹痛、痉挛性肠绞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阵阵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为常见的机能性腹痛。其临床表现为健康的小儿突然发生以脐周为主的阵发性、间歇性腹痛,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不等,严重者可就地翻滚。经反复发作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后,腹痛可不再出现。个别患儿腹痛反复发作,可迁延数日。在腹痛时观察腹部,多见肚子鼓起,但用手触之感觉柔软,没有固定压痛点,也没有包块。腹痛常在排便或排气后自然缓解或消失,腹痛间歇期间又找不到异常的体征,这是本病的主要特点。该病婴儿至学龄儿童均可发生,以婴儿期最多见。西医目前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

  小儿肠痉挛腹痛属中医的“肠气病”、“肠痛”、“盘肠气”范畴。由于气候变化,护理不当,使小儿脐腹部为风冷寒气侵袭,寒主收引,寒邪凝结肠间则气滞,阻止经络不通,气血壅阻不行,则突发腹部剧烈绞痛;又因小儿为稚阳稚阴之体,脾常不足,如乳食不节、暴食过度,壅滞肠中致中焦气机受阻,郁而不通, 升降失职,传导失司而发为本病。

  患儿由家长抱好,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术者用拇指指腹(要求一按一放、动作和缓、力度轻柔)分别于患儿足三里、承山穴处按压,每穴5分钟。接着术者将 掌心放于患儿神阙穴施加一定的压力,以神阙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按揉100次左右,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100次左右,要求动作和缓,力度适中,按摩的时候手掌带动脐周围的皮下组织,达到腹部微有热感、无明显不适为宜,按摩范围可以由神阙穴逐渐扩大至整个腹部。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通经活络、疏风化湿的作用。承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按压之可遏制交感神经兴奋,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肠痉挛。神阙穴位居脐中,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是神气聚集的场所,不仅是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的“反应点”,也是接受刺激并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的“刺激点”。在按压足三里、承山起到调肠消食、理气行滞功效基础上,再于神阙穴处顺时针及逆时针按摩善后,三穴位相配可以在短时间内为患儿解除疾苦。


查看更多关于“小儿肠痉挛的中医疗法”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内科、外科、肿瘤科、儿科
患者部位:
腹部
相关检查:
血常规、便常规、生化全项、腹透
常用药品:
消旋山莨菪碱片、溴丙胺太林片、甲溴贝那替秦片
相关疾病:
胃肠道功能紊乱、婴儿肠痉挛、结肠过敏症

肠痉挛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