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骨赘大量增生症,主要是采用活血化瘀药物,这是源于“久病必瘀”、“痛证多瘀”的理论,以活血通络治之。其次是镇痛药物,其中剧毒药马钱子常可作主药使用,有人曾亲自尝试马钱子的毒性,掌握其使用剂量。再次是一类引经使药。目前中医治疗骨赘大量增生症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尚未能完全消除赘生的骨刺、唇样增生物。此外中医治疗骨赘大量增生除了药物外,还可采取针灸治疗的方法。
骨赘大量增生的中医针灸治疗
①体针针灸治疗
颈椎骨赘大量增生
取穴:主穴:夹脊、大椎。配穴:随证取穴:风邪入络型配风池、肩榭、曲池、外关;寒湿阻络型配曲池、足三里、阴陵泉;气血瘀滞型配外关、肩榭、天泉、三阳络穴;肝阳上亢型配太冲、侠溪、风池、印堂等穴。
操作:采用平补平泻得气手法,留针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
腰椎骨赘大量增生
取穴:主穴:华佗夹脊穴、九宫穴。配穴:上肢疼痛麻木者,配曲池、养老、合谷;下肢疼痛麻木者,配环跳、委中、昆仑;头晕重者,配风池。
九宫穴位置:在胸12~骶1脊椎自上至下以压痛点最显著的病变椎节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上下棘突间各定一穴,分别称为乾宫、坤宫,然后夹乾、中、坤宫旁开0.5~0.8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
操作:主穴任选1个,华佗夹脊以取病变部为主,采取平补平泻得气手法操作。九宫穴刺法,取俯卧或侧卧位,进针顺序为:先刺中宫,次针乾、坤富,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1.2寸,然后按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依次进针,针刺斜向椎体,进针1.5~2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加用热针,应用GZH型热针仪,热针温度指示40℃~70℃,留针20分钟。配穴按常规针法,留针15分钟。均每日或隔日1次。
跟骨骨赘大量增生
取穴:后合谷、大陵。
后合谷位置:合谷后1寸。
操作:每次任取1穴,直刺,深约1.5寸左右,行针时同时活动患侧足跟,留针1小时。
②穴位贴敷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颈椎增生配肩井、曲池、外关;腰椎增生配志室、肾俞;伴肢麻胀痛配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承筋;膝关肀增生配内外膝眼、鹤顶。
取穴位置:增生部位。
用法:药膏制备: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当归、川芎、延胡、桂枝、生龙骨、牡蛎、透骨草、豨签草、威灵仙、黄芪、鸡血藤、桃仁、红花、千年健、桑寄生、小茴香、麻黄、细辛、血竭、硇砂、附子、肉桂、穿山甲、石菖蒲、熟地各等份,加水加酷浸泡24小时,然后煎煮1小时滤渣澄汁;并再将药渣反复煎煮两次滤渣澄汁,将三次药汁混合一起浓缩成稀糊状时加入血竭、硇砂搅匀,收人容器内封存备用。
药粉制备:麝香、皂角粉、藤黄各等份,碾成细粉过80目筛,制成粉剂后装人瓶内封存备用。
用时,将1克药膏做成8个小“点”,每点为0.125克,压贴于,2.5×500厘米的胶布上,间距1厘米即可,然后排成二“点”一对,10点一组,贴于无毒塑料薄膜上待用。用时根据增生部位的需要,将药膏表面的塑料薄膜揭下,每个药膏“点”撒药粉10毫克,贴于增生部位,再用胶布固定。一般贴颈椎用14点,贴腰椎用20点,膝关节10点,跟骨4~6点,7天换药1次,20次为一疗程。
来源资料:《中国骨伤》 1996年 第2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