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结节与其他疾病的诊断区分

时间: 2015-06-08 17:17:45 来源: 求医网

  皮下结节有一些少见部位如耳和鼻梁,皮下结节很少引起症状,偶尔可破裂或并发感染。典型的皮下结节生长缓慢,可持续存在或在病性缓解时消失。皮下结节的出现与高滴度血清类风湿因子、严重的关节破坏及类风湿活动性病变密切相关,需要到相关科室就诊。诊断皮下结节时注意区分如下相似的症状。

  1、囊蚴结节:躯干、四肢、皮下或肌肉内出现的黄豆至核桃大小的结节,其特点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平滑,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可推动,质地硬韧,但有一定弹性,数目多少不一(少则1~2个,多至数百个),亦可见于颈部,乳房及阴部皮下。

  2、类风湿结节:它主要是由于皮下组织和 (或)真皮内纤维蛋白样物质聚积及组织细胞等成分所致。其特点为质较硬如橡皮,多无压痛,大小为数mm至2 cm不等,与皮肤粘连或不粘连,好发于肘背侧、指关节、肩骨突、枕骨突、腓肠肌腱等处。

  3、痛风结节:也称为痛风石(tophus),是血液尿酸超过饱和浓度,尿酸盐针状结晶在皮下结缔组织沉积,引起慢性异物样反应所致。一般以外耳的耳轮、对耳轮、跖趾、指(趾)关节及掌指关节等部位多见。较大结节表面皮肤变薄、破溃可排出白恶样物质,不宜愈合,继发感染少见,为痛风的特征性病变。

  4、结节性红斑: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好发于小腿伸侧,常为对称性、大小不一(直径1~5 cm)、数目不等(2-50个以上)的疼痛性结节。结节发生较快,可略高于皮面,皮肤紧张,周围可有水肿,表面热有压痛。皮损由鲜红色变为紫红色,最后可为黄色。常持续数天至数周而逐渐消退,多不发生溃疡,不留瘢痕,但易复发。可见于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自身免疾病、某些药物(如溴剂、口服避孕药等)及麻 风等。有的结节由孤立而逐渐增多,病程持续数年,结节炎症轻微,压痛较轻,称为慢性结节性红斑。

  5、脂膜炎结节:好发于大腿部位的大小不等(直径可0.5~l0cm以上),中等硬度,边界清楚,压痛明显,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小),持续数周以上可自行消退,消退后可留有皮肤凹陷和色素沉着的皮下结节多为脂膜炎表现。

来源资料:《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 第8期


查看更多关于“皮下结节与其他疾病的诊断区分”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
患者部位:
全身
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螺旋CT检查、CT检查、尿常规检查
常用药品:
复方环磷酰胺片、秋水仙碱片、阿司匹林缓释片
相关疾病:
结节病、结节性硬化症、结节性红斑、结节性痒疹

皮下结节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