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紊乱产生的药物因素

时间: 2014-11-27 16:09:15 来源: 求医网

  研究发现,有些药物或者持续大量输液对电解质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电解质紊乱与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及长期、大量使用静脉输液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药源性因素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应该受到医药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电解质紊乱产生的药物因素

  1、药源性肾损害

  肾脏是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许多药物在常规剂量时即可发生有害非预期的反应,某些药物所致的肾损害多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因而药物性肾损害不易及早发现,药物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是药源性肾损害的主要原因。

  当肾功能不全时,体内毒素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产生紊乱,各器官系统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又可导致药物的体内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肾脏清除药物的作用明显降低,需经肾脏排出的药物减少,消除半衰期延长。

  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动态平衡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实现的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之间关系密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一旦发生紊乱往往是综合的,即一种障碍往往可以伴有或引起另一种或另一些障碍。许多器官系统的疾病,一些全身性的病理过程,都可以引起或伴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某些医源性因素如药物使用不当,也常可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本身又可使全身各器管系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机体的物质代谢发生相应的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有脱水、水肿、水中毒、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

  2、抗生素相关性肾损害

  药物性肾损害其病理改变以肾小管及肾间质受累最为常见,肾小球和肾血管损伤相对较少。药物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或过敏性休克均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实验室检查显示血肌酐、尿素氮迅速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尿比重及尿渗透压降低,可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是肾毒性最大的一类抗生素,其肾毒性与用药时间、药物剂量呈正比。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常于用药一周左右发病,伴有肾性失钾和失镁及引起低镁和低钾血症。造成肾衰往往与高龄、脱水、合用其他肾毒性药物、原有肝肾疾病和缺钾诸危险因素有关;青霉素类本身无明显肾毒性,主要引起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头孢菌素类均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也可产生过敏性反应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喹诺酮类药物相关性肾损害常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周内出现;其他抗感染药:如利福平、乙胺丁醇、万古霉素等也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或肾小管坏死。

来源资料:《国内实用医药》2010年第35期


查看更多关于“电解质紊乱产生的药物因素”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内科
患者部位:
全身
相关检查:
血液检查、心电图检查、血清葡萄糖检查、尿素氮检查
常用药品:
氯化钠注射液、佳合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海斯维
相关疾病:
肾衰竭、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神经性厌食症

电解质紊乱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