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障碍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

时间: 2014-12-05 16:21:22 来源: 求医网

  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以及严重肝病所致的凝血异常都会导致凝血障碍的出现,临床除了有肝病原有症状表现之外,还可能出现皮肤、粘膜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瘀点、月经过多,严重者甚至有呕血及黑便症状。实验室检查PT、APTT、TT均可延长,可有血小板减少。进行性血小板减少,P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和3P试验阳性,均提示并发DIC,需进一步检查。凝血障碍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如下。

  1、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试管法4~12min;玻片法2~5min。

  临床意义:

  延长:

  ①凝血因子Ⅷ、Ⅳ、Ⅺ明显减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

  ②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等。

  ③纤溶亢进,应用抗凝药物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晚期等。

  缩短:

  血栓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等。

  2、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正常参考值:奎克一期法为12~14s,超过正常对照3s有诊断价值;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B)为1±0.10,相关凝血因子减少时,此比值增大。

  临床意义:

  延长:凝血酶原或V、Ⅶ、X等因子中一种或多种不足,或者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或者应用抗凝药物等。

  缩短:血液高凝状态,见于心肌梗死、脑血栓形式、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骨髓瘤等。

  3、纤维蛋白原测定(因子I)

  正常参考值:2~4g/L(0.2~0.4g/dl)。

  临床意义:

  降低: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严重肝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增高:肺结核、风湿热、肾炎、脂肪肝等。


查看更多关于“凝血障碍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内科、急诊科
患者部位:
全身
相关检查:
血象、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
常用药品:
升血小板胶囊、羟基脲片、利血生、硫唑嘌呤片、生血宁片
相关疾病:
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血管性血友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障碍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