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以及严重肝病所致的凝血异常都会导致凝血障碍的出现,临床除了有肝病原有症状表现之外,还可能出现皮肤、粘膜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瘀点、月经过多,严重者甚至有呕血及黑便症状。实验室检查PT、APTT、TT均可延长,可有血小板减少。进行性血小板减少,P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和3P试验阳性,均提示并发DIC,需进一步检查。凝血障碍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如下。
1、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试管法4~12min;玻片法2~5min。
临床意义:
延长:
①凝血因子Ⅷ、Ⅳ、Ⅺ明显减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
②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等。
③纤溶亢进,应用抗凝药物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晚期等。
缩短:
血栓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等。
2、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正常参考值:奎克一期法为12~14s,超过正常对照3s有诊断价值;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B)为1±0.10,相关凝血因子减少时,此比值增大。
临床意义:
延长:凝血酶原或V、Ⅶ、X等因子中一种或多种不足,或者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或者应用抗凝药物等。
缩短:血液高凝状态,见于心肌梗死、脑血栓形式、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骨髓瘤等。
3、纤维蛋白原测定(因子I)
正常参考值:2~4g/L(0.2~0.4g/dl)。
临床意义:
降低: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严重肝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增高:肺结核、风湿热、肾炎、脂肪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