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障碍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症状,临床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凝血障碍一般是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多在婴幼儿期即有出血症状,常有家族史。获得性凝血障碍较为常见,患者往往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多发生在成年。学会看化验单数据让凝血障碍无处可逃。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中毒、放射损伤、化疗等。
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化脓性感染、缺铁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PADT)
正常参考值:
男性 0.349±0.0595(34.9±5.95%)
女性 0.394±0.0519(39.4±5.19%)
临床意义:
降低: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红斑狼疮、异常蛋白增多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增高: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脂血症及手术后等。
3.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PAgT)
正常参考值:ADP(血小板聚集诱导剂)1.0μmol时,最大聚集率为62.7±16.1%。因方法与诱导剂不同而异。
临床意义:
降低: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保泰松等。
增高:静脉血栓、心肌梗死、脑梗塞、糖尿病等。
来源资料:《中国中医药报》第2427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