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约有10%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其中肢体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2%~2%,经研究发现,综合性医院大约有9%的病人符合其诊断标准,肢体障碍的病人中大约有99%首先到综合性医院就诊。对肢体障碍发生的心理社会机制已有许多研究,但很少有关于其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的报道。肢体化的作用可以理解为社会和情感交流,也可以解释为心理动力学的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肢体障碍的发病原因:
1.社会交流:主要指患者运用躯体症状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比如一个女青年表现为持续腹痛,从而阻止他的父母周末外出)。
2.情感交流:有时患者不能口头表达他们的情感,因此他们可能运用躯体症状或躯体主诉来表达。有些患者也可能利用躯体主诉来处理应激。躯体症状还可能是缓解心理冲突的办法。心理测试方面的研究报道,肢体障碍患者MMPI-R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3.心理动力学因素:经典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肢体障碍是指用躯体症状来替代被压抑的非本能性冲动。患者的这类躯体症状在潜意识中能够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可以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心理冲突;二是通过患肢体障碍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还可以得到家人、同事的关心和照顾。
患者的不良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选择性地逐渐加强注意躯体的感觉,并以肢体障碍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还有些患者不善于表达内心冲突,描述躯体不适比情感表达更容易,甚至于达到难以区分内心感情和躯体不适,有人认为患者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其情绪体验只好通过所谓“器官语言”释放出来。
来源资料:《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 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