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出现散脉的特殊类型诊断

时间: 2014-12-18 17:46:10 来源: 求医网

  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出现散脉各种心律失常都会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只是程度轻重不同。动物试验证实刺激迷走神经可诱发心房颤动。临床特点:首次发作者的年龄在30~50岁,年龄范围为25~65岁。男女之比为4∶1。几乎只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多数患者常经过几年药物治疗,但疗效差,病情加重后才就诊,临床病史常为2~15年。

  发作模式特点:发作多在夜间、休息时,很少或从不发生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兴奋时。发作常与进食相关,尤其在晚餐后,因早餐、午餐时交感神经活动较强。饮酒是促发因素。阵发性房颤主要在夜间发作,常在早晨恢复窦性心律。机械性或药物刺激兴奋迷走神经常可诱发心房颤动。几乎所有患者都随病程进展而发作趋向频繁:一般从每年发作几次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发作几次。发作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逐渐延长。均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没有或极少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

  心电图特点:发作前可见窦性心律的减慢,呈窦性心动过缓(表明迷走神经活动增强),可持续数小时或数个心动周期,当达到一定临界程度时才发作,多数病例的临界心率在60次/min以下。除心率减慢外,发作前的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常可出现房性期前收缩或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发作过程中,常可见到心房颤动与Ⅰ型、心房扑动交替发生,或混合存在。多年随访不发展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迷走神经可使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不应期缩短,并伴房内兴奋传导的减弱,因此不十分提前的房性期前收缩也可诱发心房颤动。

  药物治疗: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是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的一个特点。洋地黄不能预防心房颤动,反而促进其发生。维拉帕米或β-受体阻滞药能使其发作更加频繁,故均禁用。近年来主张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长期),因起搏治疗除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益处外,还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查看更多关于“心房颤动出现散脉的特殊类型诊断”的相关常识>>

散脉医生咨询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中医科、急诊科、妇产科
患者部位:
全身
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超声检查、产前检查
常用药品:
血府逐瘀口服液、和络舒肝胶囊、肝龙胶囊、维生素D、桂甘龙牡汤、生脉散加黄芪、银翘散、冠心通脉散、六味地黄丸、千金苇茎汤
相关疾病:
五脏痹、脏寒、肝脏外伤、心房颤动、先兆流产

散脉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