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痉挛的血液动力学治疗

时间: 2015-01-14 15:46:53 来源: 求医网

  脑痉挛是硬膜内蛛网膜下动脉的可逆性狭窄,大约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3天,7~8天达高峰,14天后开始缓解。传统认为大约2/3的SAH患者会发生血管造影性血管痉挛,但某种程度上讲,几乎每例严重SAH患者都会出现血管造影性血管痉挛。血液动力学治疗包括血压、血容量、血黏度及心输出量的管理来优化脑血流(CBF),这些措施可以是预防性也可以是治疗性。

  1.提高血压可治疗症状性脑痉挛。当自身调节机制下降或丧失时,血压的提升可以提高CBF,至少在自动调节机制受到损害的区域可以提高CBF。SAH后发生脑痉挛的患者,提高血压后其神经功能缺损可以恢复。

  2.采取高血容量治疗是由于观察到SAH患者通常存在血容量缺失,晶体或胶体的灌注可提高血压,且试验表明高血容量可能提高CBF。然而没有科学数据支持采用高灌治疗症状性脑痉挛患者,但基于以上原因,至少应维持SAH患者的血容量。

  3.血液动力学治疗之三是血液稀释疗法,但Cochrane回顾分析显示,没有证据证实血液稀释治疗是有效的,甚至在卒中发病6小时之内的亚组患者。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6/12/07/31/40/39.htm


查看更多关于“脑痉挛的血液动力学治疗”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内科、外科
患者部位:
头部
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管检查、经颅多普勒检查、脑部CT检查
常用药品: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复方曲肽注射液、尼莫地平片、舒血宁注射液
相关疾病:
脑血栓、脑卒中、脑血管硬化、脑梗塞、脑外伤后综合征

脑痉挛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