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感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时间: 2015-06-08 15:05:54 来源: 求医网

  蛔虫感染是由蚓蛔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常见疾病。本病患者以儿童居多。临床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蛔虫包括蛔虫属和弓首蛔虫属,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详细了解蛔虫感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积极做好相关预防措施,避免受到该疾病的侵害。

  蛔虫感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如下:

  1、蛔虫是人体最大的寄生线虫,寄生于小肠上段,活体为乳白色或粉红色。雌虫每日产卵约20万个,虫卵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后者不能发育。受精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育为含杆状蚴虫卵(感染性虫卵),此时被人吞食后即可受感染。其幼虫在小肠孵出,经第一次蜕皮后,侵入肠壁静脉→门静脉→肝→右心→肺。

  在肺泡与支气管经2次蜕皮逐渐发育成长。感染后8~9天向上移行,随唾液或食物吞入,在空肠经第4次蜕皮发育为童虫,再经数周发育为成虫。整个发育过程约需10~11周。宿主体内的成虫数目一般为一至数十条,最多可寄生1000多条。蛔虫的寿命为10~12个月。

  2、蛔虫幼虫经过肺部时由于其代谢产物和幼虫死亡可产生局部炎性反应。幼虫可损伤肺毛细血管引起出血与细胞浸润,严重感染者肺部病变可融合成片状病灶。支气管粘膜也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炎性渗出与分泌物增多,致支气管痉挛与哮喘的发生。

  3、成虫寄生于空肠下段与回肠上段,大量成虫可缠结成团,引起肠梗阻。蛔虫有钻孔习性,可引起胆道蛔虫感染,胰管蛔虫感染及阑尾蛔虫感染。

来源资料:《国内学校卫生》 2000年 第6期


查看更多关于“蛔虫感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相关常识>>

温馨提示

就诊科室:
内科
患者部位:
腹部
相关检查:
肛门拭子检查法、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粪便显微镜检查
常用药品:
盐酸左旋咪唑片、阿苯达唑片、乌梅丸、甲苯咪唑片
相关疾病:
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肠道蛔虫、胆道蛔虫病

蛔虫感染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