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胆红素升高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已被广泛认知,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胆红素升高心脏也有损伤。心肌酶分布在全身组织中,特别是心、肝、肺、骨骼肌、肾、脑中含量最高,以上组织损伤均可使细胞膜的完整性丧失,使AST、CK 、CK—MB、LDH等逸出,致血清中含量较高,其中以CK—MB最高。血清中CK—MB增高,可以较特异地反应心肌受损程度,CK—MB测定对心肌损伤阳性率达97%,特异性达100%。CK—MB在新生儿期主要来源于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及灵敏性,一般在心肌受损2—12h内急剧上升,持续2—3d恢复。
由于胆红素升高可引起心肌细胞结构发生改变,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及功能,当胆红素增高超过肝代谢能力,也可作为氧自由基堆积体内,造成心肌损害,心肌细胞内的酶及释放入血,而使血清含量增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心肌细胞损害;经退黄治疗后高胆红素组心肌酶CK 、CK—MB趋于正常(p>0.05),治疗前后心肌酶变化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提示新生儿胆红素升高血心肌损害为可逆的。
心肌酶是反应心肌损害的指标,当心肌损害时可增高,但不如crp应答及时。Crp是最有价值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实验室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测定出的低水平crp,称为hs—crp。目前普遍认为超敏C反应蛋白不仅是炎症的敏感性指标,同时是心血管病变发生独立的危险度预测因子。新生儿胆红素升高引起心肌损害的病因和机制尚不明确,也有报道指出,其发病机制可能是过多的胆红素会争夺和占领白蛋白的结合点,并对其他需要与白蛋白结合的物质的代谢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新生儿高胆红素升高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及早检测心肌酶活性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了解其心脏损害程度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做到能早期发现心肌损害,避免漏诊,积极治疗,以提高围生期新生儿存活与预后质量。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902378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