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助感是焦虑症的一种,具有场所特异性。一般置身于下面这些处境或场所容易发病,如独自离家、排队、过桥或乘坐交通工具等。无能力感与无羞惭感的症状表现与无助感类似,请注意区分。
1、无能力感:常见于适应障碍,发病多在应激性事件发生后1~3个月内,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适应障碍是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加上病人的人格缺陷,产生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以及适应不良行为(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并使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慢性心因性障碍。
2、无羞惭感:常见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病人。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1835年,德国皮沙尔特(Prichard)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狭义的人格障碍,即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